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漫话教师节的演变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7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马晓炜

早在汉晋时期,我国便已出现教师节的早期样貌。每年农历8月27日孔子诞辰,皇帝必亲率百官至孔庙祭拜,并邀请太学名师入宫赴宴。宴席间不仅以美酒佳肴款待,还有词赋助兴,称为“布席函丈为饮食之客”。

将孔子诞辰作为尊师之日,具有深远意义。这位春秋时期的教育家首创私塾,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他的3000弟子中,贫富贵贱兼有,个个都能得到悉心教导。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教育理念,就是今天仍是教育界的至理名言。正因为其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教师节的灵魂人物。

古代尊师的传统远不限于孔子诞辰这一天。在端午、中秋、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学生都要向老师献上“节敬”,表达感恩之情;学堂开学和结业时,更有隆重的拜师仪式。据古籍《礼记》记载,新生入学需先行叩拜孔子像,再向老师行鞠躬礼,并奉上寓意深长的“束修六礼”:芹菜代表勤奋好学,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豆象征鸿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日高中,桂圆代表功德圆满,干肉则表达弟子心意。这些古朴而庄重的礼仪,承载着对师者的尊敬之意,也体现了古代教育中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隋唐时期,尊师礼仪日趋隆重。朝廷按照惯例祭祀孔子不说,还追尊其弟子颜回为先师,每逢二位圣贤诞辰,各地会如期举行盛大祭典。更令人赞叹的是,当时已建立教师表彰制度,国子监和各地官学会评选优秀教师,上报朝廷嘉奖,最高可获得500两白银的赏赐。

宋代尊师之风达到新高度。朝廷拨款赐予“学田”,其收入既用于办学,也资助贫寒学子。民间尊师热情随之高涨,书院获得大量捐赠,教师待遇显著提升。就连皇帝也以身作则,潜心向学,带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明清两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亦有创新。优秀教师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奖金,而且还有机会被提拔为朝廷命官,最高可授八品官衔。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都是从教职走上仕途,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典范。这种制度安排,使得教师职业具有了很强的吸引力,也让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民国时期,教师节的形式发生重要转变。教育界人士倡议将每年6月6日定为教师节,首次明确提出“保障教师待遇”的宗旨。这表明尊师理念已从传统的礼仪形式,发展到关注教师切身权益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师节经历了多次调整。1985年,国务院正式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一决定得到了全国教育界的热烈响应。从此,教师节成为我国法定的重要节日,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社会各界也以各种方式向教师表达敬意。

纵观历史长河,教师节的形式几经更迭,但其尊师重教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它不只是一种节日的仪式,更是中华民族对“教育兴则国家兴”的深切认同,是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的永恒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