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玉
“叹息肠内热”,原是诗圣杜甫忧国忧民济世情怀的表达,在老师那里,却是将学生放在心上的感慨与牵挂。最理性的人,面对自己的学生,也难免有感,再感,三感,从而不得不叹。话及此,不由得我想起恩师陈老师。
陈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
20世纪90年代,乡村中学的师资条件有限。陈老师毕业于正牌的师范大学,是学校的教师队伍里为数不多的“正规军”之一。他能写一手俊逸的毛笔字,会弹奏吉他,普通话标准,课上得精彩,深受学生的爱戴。
陈老师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批改作文特别用心。每次作文本交上去,我就期待着快点发下来,可以读到老师中肯而热情的评语,从中得到启发与鼓励。许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自己在一篇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人。陈老师用红色圆珠笔在下面画波浪线,旁批:精辟!写作成了我最开心的事情。
初三那年恰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陈老师有一天对我说:“你写一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文章,参加市里的征文比赛吧。”我点点头。
刚好那一阵我读到一篇介绍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文章,我试着从一位父亲的角度去理解、想象这位开天辟地的伟人——毛泽东,找到一种抒写的激情,写下一篇文章。
文章写在双线作业本上。陈老师找我要的时候,我仔细撕下来,交给老师看。老师细细读着,默然不语。半晌才说:“你把文章抄在稿纸上,再交给我。”
“不用修改吗?”
“不用。”
文章抄好交上去,得了市二等奖。
几周后,陈老师递给我一本厚厚的《中学生作文选》和一支崭新的钢笔,告诉我是市教育局颁发的征文比赛的奖品。我捧着奖品,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心中感谢陈老师的培养和举荐。
农忙假的一天晚上,我在家里帮妈妈做手工,突然门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请问是小玉家吗?”
我和妈妈急忙跑到门口,一看,果真是陈老师家访来了。妈妈高兴地说:“老师请家里坐!快请进!”
我觉得心跳加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陈老师走进我家,抬头四处看看。屋子很小,没几件像样的家具。
陈老师坐下来,从衣兜里掏出一叠纸,对我说:“这是彦生同学写的文章,我看写得不错。不过还想让你帮他修改修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嘛。”
我急忙接过稿纸,从书包里掏出一支圆珠笔,走到厨房,将餐桌上的碗和盘收拾好,腾出一个地方,摆好纸笔,认真地阅读修改。陈老师和妈妈简单地交谈,又走进厨房看看我。他感慨地说:“唉!连张书桌也没有。”我敏感的心即刻将老师的叹息刻印。
送走了林老师,我和妈妈都很开心,要知道,这是升初中以来第一次有老师来家访,怎不令人感动呢!
家访过后的一段时间,班里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水库去游玩。我也参加了。骑着姑姑买给我的新自行车,欢天喜地地跟着老师同学一起出发。
骑了大概一个小时,就到达水库的岸边。班主任和陈老师带队,吩咐大家将自行车按序摆放好,逐一检查有没有上锁,一切安排妥当后,大家排队上了游船,渡过碧绿幽深的水库向对岸“进军”。
到达山谷溪涧处,师生尽情游玩,无比融洽。
快乐的时光易逝,很快到了下午三点半。老师集合学生原路返回,乘船,上了岸,各自找自己的自行车开锁准备回家。
这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岸边排列整齐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被主人推走了,唯独我找不到自己的车子。
我惊慌失措,急忙告诉老师。老师也着急起来,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车辨认清楚,清点一下现场。
清点的结果是:现场剩下一辆旧自行车没人认领。
这是谁的车?
此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除了班里的这一群人,四野静寂,没有人迹啊。难道是有人骑着旧车来换新车?
事情明摆着,新车丢了,只剩下一辆旧的。我站在水边发呆,想哭又不敢哭出来。同学们都用一种同情的目光看着我。
事情到了这一步,陈老师果断地对班主任老师说:“等会您带同学们先回学校,我陪小玉回家。丢了新车,父母难免会责怪,我去解围。我们老师有责任啊!”
陈老师又对我说:“别伤心,别害怕!这辆旧自行车还可以骑,我陪你回家。”我听话地骑车随大家一起回去。一路上情绪低落,忧思纷乱。幸好有陈老师一路鼓励安慰。真是煎熬苦恼的归途啊!
越接近家,我越心虚胆怯,觉得没有勇气面对父亲母亲,然而又不得不面对。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到家的,见了父母只叫了一声,就再也说不出话来。陈老师把事情的缘由讲给我父母听。父母亲见到老师亲自送孩子回家,又帮着说了许多话,也就原谅了我,没有责怪。我如释重负,心里倍加感激陈老师。尽管从此我要骑着那辆讨厌的旧自行车上学放学,但心情很快恢复明朗。
初三的一年很快结束了,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潮州师范学校。离别的时候,我感恩陈老师,但腼腆、幼稚的我不懂得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等到我三年后回乡参加工作,打听到陈老师已经调到城里的一所学校任教,也就放下与老师联系的企望,如怀揣珍贵的种子那般把一份感恩的心情深埋。
回首凝望,陈老师永远青春勃发的模样,而我,依旧是他课堂上的白衣学生一枚。铃声尚未响起,铃声也不再响起,纯真年代的师和生,就那样由心相待,聚散自然。
唯有老师家访时的一声叹息,不时在回忆中响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那声息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是一种深切的勉励,为我的奋斗而叹。那是师者之叹,饱含着“为你”,指向未来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