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史虎在《红孩儿》中扮演红孩儿
□潮州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许镇焕陈东
廖史虎,男,1940年生于丰顺留隍,1955年加入潮州汉剧团,主攻短打武生。先后在《秦香莲》《红孩儿》《拦马》《火焰山》《追鱼》《明日红》《白蛇传》《狮子楼》中扮演主要角色,尤以扮演《火焰山》的孙悟空广为称道,至1968年汉剧团解散转行。
缘起汉剧团
我父亲喜欢汉剧,也是演汉剧的,加之我小时候比较好动,经常看着墙上马超、赵云的画像跟着比划,虽然那些都是戏里的人物。剧团1950年组建的时候叫扬风汉剧社,1955年,潮州扬风汉剧社到留隍演出,那年我十五岁,我父亲让我去汉剧团试试看,招考我的老师是团长柯志青,后来考过了,我就加入汉剧团学汉剧。刚加入剧团什么都不会,就是去打杂,团长柯志青让我洗茶壶,我连茶渣都搓得干干净净。汉剧团人数最多的时候有80人左右,每月发3元零花钱,后来攒了好几个月才买的小挎包和被子,出去演出都是自己背着挎包,还经常走夜路,我记得去海陆丰演出是我第一次夜间赶路,基本上是一边走路一边打盹到的演出地。
加入汉剧团后,第一次演出是参演《秦香莲》,演了秦香莲的小孩冬哥。后来俞世民来了,排了《红孩儿》,我就演了红孩儿,之后排了《火焰山》。开始的时候是俞世民老师饰演孙悟空,他原来是京剧的武生,空翻什么的这些工夫动作跟汉剧团还是有些不一样,我入行就是学武生的,又年轻,能连续做16个小翻。这个角色的武戏比较多,他一个人演孙悟空整场戏实在是太累了,特别是大热天,演不了太长时间,半场下来衣服就全湿透了,所以后来就换成了我和刘元旦两个人演孙悟空,每个人演半场戏。有一次演出结束,政治指导员谢明拿着孙悟空的戏服问:这衣服是谁撕破的?我说是我,问我为什么撕破衣服,我说演出结束全湿透了,脱衣服没注意内里贴身上,一脱就撕破了。
化身美猴王
孙悟空这一角色,在很多剧种都有,比如京剧、粤剧等,很多都很成功,从这些角色中学习是最好最快的办法;还有很多饰演这一角色的老师,多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交流,这也是学习饰演孙悟空技巧的好办法。另外,找一些像《戏剧报》和戏剧书籍、脸谱甚至玩具看看,利用里面有益的做法,也是比较直接的方法。比如有一次,看到《戏剧报》里有一个整齐举着枪集体亮相的画面,后来就被我借鉴到我们排演武戏的亮相画面了。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看看自然界中猴子的动作,到公园里观察,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眨眼睛的神情,这样演起来才有猴子的特点。猴子的脸部与人的脸部有很大区别,平时观察猴子的时候,我特别关注猴子的脸,演出前,我会花很多时间化孙悟空的脸妆,边化妆还要边想着猴子的脸长什么样,怎样化妆才能兼具人、猴的特点,怎样才能看出猴子的机灵敏捷,很复杂的,常常是吃完饭别人在休息,我要提前多花一个小时以上开始化脸妆。天气热的时候,演到一半妆容就几乎面目全非,这个过程就要及时补妆,也很麻烦。总之,演员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演艺水平。那会儿我还找了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遍尝苦与乐
其实我会做空翻这些武戏动作是有原因的,我自小好动,觉得汉剧表演很有趣,就买了一本《毯子功》,去江边的沙滩或者草长得厚的地方,一边看一边练。在汉剧团,很少有师傅教我们这些,但有时候会有一些剧团之间的交流活动,我会利用这些活动向别人学习,这是提高自己演艺水平的好机会。还有,每年各地的汉剧团都会集中汇演一次,把最好的戏带过去。我记得有一年去了兴宁县城,潮州汉剧团带了现代戏《边寨烽火》。剧团同行之间,不管是潮剧团还是汉剧团,在一起就会交流一些演出心得,包括排戏、灯光,还有动作设计,彼此观摩,相互学习。当时汕头有光明、大同、大观园三个戏院,汇演的时候,晚上有空了就会去这三个戏院看他们排戏、演出,学习他们的长处,这对演出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那个时期,物质紧张,生活比较艰苦,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但是汉剧团的演员都很努力,不甘于落后,都有成名成家的艺术追求;利用各人的长处,支撑汉剧团取得好的演出效果。我苦练空翻的动作,把它用在了武打的场面,演文戏的演员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休息,经常用陶罐捂着嘴练习发声。
当时很苦,演员没得吃,杜国庠和我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演出后台吃夜糜,台上的曹操边演边回头看着吃夜糜的人,后台的人就说“曹操你勿惊,一人三碗定”,台上的曹操就说:“搭个(稠的)沽去食,尺个(稀的)算碗声”。后来这四句话就成了当时演员打趣生活艰苦的常用语言。
以武立团
潮州汉剧团出去演出都是一、两个月,演出时间一般都是安排好的,什么时候去哪里演出,提前联系好,这样剧场就不会与潮剧团等其他演出团体在时间上冲突。以前剧团有一个部门叫“前站”,他们就是在剧团要出去演出前先到各地联系,安排演出日程的。有一些地方没有剧院,就在露天广场上用索网围起来,再用布搭在索网上就成了临时剧院,这样看戏的人就要买票,不买票就进不来。
汉剧团一般都是在潮汕地区演出,客家地区也会去,而且在客家地区演出上座率还特别高,这两个地方的人都喜欢看汉剧。像广东汉剧院、大埔汉剧团、平远汉剧团都不会在这两个地区演出,为什么呢?因为汉剧唱假声,说的是普通话,听不懂,潮州汉剧团也唱普通话,但发挥武生演员多的特长,排了不少武戏,每出戏都有武戏(注:潮州汉剧团是广东省汉剧界较早恢复上演武功戏的剧团),很吸引观众,所以看的人很多,上座率自然高,就能确保演出的收入,支持剧团的正常运转。《火焰山》自从排演完成后,不管去到哪里,都成了汉剧团必演的剧目,直到汉剧团解散。去澄海东里演了六个晚上的戏,五个晚上都是演《火焰山》,每一场都满座,没空位。1958年2月潮州汉剧团赴广州演出《火焰山》《追鱼》《明日红》,省领导还接见了我们。
剧团实行导演负责制,每出戏都有固定的导演,然后武戏一般都是我负责,像《火焰山》的武场就是我策划排演的,这个武场该怎么排练,动作如何设计,都是我在排演。有时候排着排着就没有思路了,不知道该怎样排下去了,这是常有的事。晚上一躺下还一直想着怎样排戏,有时忽然间想出来,立即就爬起来拿起手电筒,趴在被窝里赶紧记下来。1963、1964年,我开始参与武戏的排演。
(本文根据廖史虎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