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旨在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及校外辅导的压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更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示儿》与《题临安邸》两首古诗为例,结合教学设计实践,深入探讨了“双减”政策下,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新学习方式及深化思维训练等策略,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语文素养;古诗教学;整合教学
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地与深入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一个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语文素养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其内涵和外延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其中,古诗教学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有效地教授古诗并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这对许多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本文以《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经典古诗的双诗互文教学设计为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开辟古诗教学的新路径,以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课例中,教师创新性地采用了“双诗联动”的教学策略,将陆游的《示儿》和林升的《题临安邸》进行整合教学,避免了单篇讲解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
1.聚焦诗题,链接背景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了解陆游、林升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们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这两位诗人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创作风格、人生遭遇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解读,学生们在两首诗作中识别出了情感之间的关联。
例如,学生们了解到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壮志未酬,临终前仍心系国家命运,这种爱国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也体现在《示儿》这首诗中。而林升生活在南宋时期,目睹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腐败景象,于是写下了《题临安邸》,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两首诗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内涵,同时也减少了重复性的预习任务,提升了课堂讨论的深度。
2.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并分析两首诗中的象征使用方法。例如,探讨“九州”与“中原”、“汴州”与“杭州”、“王师”与“游人”等意象的关联。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对比分析,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避免了孤立地理解诗句。这种整合式教学,既符合“双减”政策减少低效学习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深度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在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上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教育目标,旨在减轻负担并提高效率。
二、强化情感体验,提升审美素养
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无疑是审美鉴赏能力,而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简单解释层面。在《示儿》与《题临安邸》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下策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1.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例如,在《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描绘和感受“歌舞几时休”这一场景,从而深刻体会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荒淫无度、不顾国家安危的愤慨之情。这种通过“造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将原本抽象的诗句变得具体而生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互文共读,情感共鸣
教师还将《示儿》中的悲壮情怀与《题临安邸》的讽刺笔触进行对比阅读,通过这种互文共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不同诗人在表达爱国情感时所采用的独特手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学生机械背诵的负担,还能使他们在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深度学习的实践与高阶思维的培养
在当前“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正逐步推进,课堂教育正从传统的浅层记忆模式转向更加注重深度思考的模式。本课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些引人思考的开放性问题,诸如“陆游为何尽管了解‘万事空’,仍然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此类问题促使学生们积极探讨并思考。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学会了从多种视角思考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分析技能和逻辑推理能力。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深入分析问题并探寻知识的核心。
2.跨时空对话,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教师安排了一次时空交流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与陆游进行交谈”。学生敞开心扉,与古代诗人陆游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这种联结现实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造性思维。这种课堂设计鼓励学生在思考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借助深度学习的策略,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还能够在反思的过程中增强思维技巧,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思维。
四、结语
本教学实例通过资源整合、加深情感体验和培养高级思维等策略,成功实现了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之间的平衡。未来,语文教学应继续探索高效课堂模式,让古诗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宁(2017)《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温儒敏(202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
潮州市湘桥区振德街小学林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