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秋之笺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03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郑显发

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古人咏秋之作,向来不少,而写得好的,却也不多。大约秋之为物,本不易写,写浅了则如嚼蜡,写深了又嫌晦涩。然而偶有几句,竟能钻入人心,使人读后,胸中便似有秋风掠过,凉而爽快。

记得杜工部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句,我每于秋日行于山间,见枯叶纷飞,便不觉吟出。那叶子先是挂在枝头,摇摇欲坠,忽而一阵风过,便脱了枝干,在空中翻几个身,终于委地。叶落之际,发出极轻的“嚓”的一声,若非万籁俱寂,是断然听不见的。积叶渐厚,踏上去沙沙作响,倒像是大地在低声言语。

王摩诘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最是清绝。秋雨与夏雨不同,夏雨倾盆,气势汹汹;秋雨却细如牛毛,斜斜地织着,落在脸上,凉而不寒。雨后山色更显苍翠,而山间雾气氤氲,远望如黛。偶有孤鸟掠过雾霭,其影朦胧,转瞬即逝。山径湿滑,青石上生着薄薄的苔,踏上去须得格外小心,稍有不慎,便要滑倒。

李义山“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写尽秋之萧瑟。荷塘到了这时节,早已繁华落尽,只剩几茎枯梗,伶仃地立在水面。梗上偶有干枯的莲蓬,黑洞洞的眼眶望着天空。秋雨打在枯荷上,声音格外清脆,竟比打在鲜荷上更为悦耳。塘水极清,可以看见枯荷的倒影,与水底的淤泥相映成趣。

白乐天“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则道出秋之凄凉。江畔的荻花已老,白絮随风飘散,落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枫叶转红,在夕阳下如血如荼,而近看时,则可见叶缘已开始蜷曲,显出几分憔悴。江风凛冽,吹得人衣袍猎猎作响,而风中挟带的,是枯叶与泥土混合的气息,闻之令人心生惆怅。

秋夜亦有其独特之美。孟襄阳“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的是夜色中的秋水。月光洒在河面上,碎成千万片银箔,随波荡漾。岸边的芦苇在月光中显出灰白的颜色,风过时,便齐齐地弯下腰去,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偶尔传来几声虫鸣,却已不如夏夜那般密集,而是断断续续的,好像虫儿们也感到了寒意,叫得有气无力。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写出秋之闲适。菊花不畏霜寒,开得正盛,黄的、白的、紫的,在秋阳下格外耀眼。采菊之时,手指难免沾上花粉,那黄色便顽固地附在皮肤上,洗也洗不掉。南山上树木的叶子已变了颜色,红的、黄的、褐的,层层叠叠,宛如一幅锦绣。偶有山风吹来,便见树冠起伏,彩浪翻滚,煞是好看。

古来诗人咏秋,各有所得。而秋之为物,其实无所谓悲喜,不过是人心投射罢了。同一片落叶,有人见之而悲年华易逝,有人见之而喜硕果可期。秋只是秋,它不言不语,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