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文曲星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03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孙维林

我最早知晓饶宗颐(1917—2018)先生,是他接替启功先生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艺术圈儿的人都知道,西泠印社自1904年成立以来,120年间担任社长一职的都是响当当的天花板级人物,饶先生百年后,由于坚守宁缺毋滥,至今6年没有胜任人选,这一职位现在仍然空缺。

饶宗颐先生是潮州人,潮州把一古一今与此相关联的两大名人奉为文化地标。韩愈曾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反对佞佛遭贬,任潮州刺史,在潮州8个月他廉洁奉公、治水驱鳄、崇文重教、劝农释奴,赢得民众极佳口碑,“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赵朴初),当地为纪念韩愈,改鳄溪为韩江,易双旌山为韩山,并建有“韩文公祠”,可见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的位置。

与“韩文公祠”隔韩江相望的便是潮州市饶宗颐博物馆,又名“颐园”,创建于1995年,为国内第一个潮籍名人馆,是展示饶宗颐先生学术成就和书画艺术的殿堂。

来到饶宗颐博物馆门前,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门匾上的绿色“颐园”二字由饶先生亲自题写,两旁楹联隶书“陶镕今古、点染江山”出自黄苗子先生之手。“颐园”占地五千多平方米,是一座朴素端庄,秀丽典雅,既有潮州传统民居风格,又有岭南庭园韵致,融庭园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建筑,光看园内中“八景”命名,便可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清漪澄思、蕉窗听雨、浮筠读月、崇楼入画、飞阁饮光、玉榭鸥盟、古堞寻幽、石壁流淙,一连串儿名字起得含蓄蕴藉,意味悠长,极富有文化含量。

我们先到“经纬堂”展厅,观看《从潮州走向世界——饶宗颐先生生平事迹展》和《学术巨擘星耀宇寰——饶宗颐先生学术成就展》,这里详细介绍饶先生历年形迹和主要学术贡献。

饶先生从小家境殷实、家学渊源,饶家几代皆为潮州首富,祖父饶兴桐担任过潮州商会会长,外祖父蔡子渊是清代进士,父亲饶锷不仅是善于经营的钱庄老板,还是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饶家的“天啸楼”曾是当时粤东最负盛名的藏书楼,藏书近十万卷,饶先生幼年聪慧,日夕涵泳其间,耳濡目染经史子集,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十二岁便为家中“蒪园”撰出“画中游”对联:“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当时被誉为“神童”。

饶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为往圣继绝学,启来轸以通途,毕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而不懈奋斗,他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自信,立足本土心智,坚守中华文化的正道与精髓,又有圆融和谐的文化胸怀,在他的文化世界里,东方和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没有裂罅。他学术研究领域宽广,视角宏大,涉及甲骨学、敦煌学、楚辞学、礼乐经学、简帛学、史前文字学、历史学、宗教学、中外关系史学、目录学、艺术学、潮州学等诸多门类,并创获50项世界第一。他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论文500多篇,著述3000万言,仅《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就浩浩十四卷,近1200万字。他以旺盛的创造精神、通识的眼光、缜密的方法和深厚的功力而造就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治学精神被学界概括为:求真、求是、求正。季羡林为《饶宗颐史学论著选》所作序言中称:“饶先生治学方面之广,应用材料之博,提出问题之新颖,论证方法之细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给我们以启发。”可谓知者之言,十分切当。由此,他被誉为“国际汉学最高权威之一”“欧洲汉学界的老师”“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学界称他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当代国际汉学界视为“通儒”“大师”,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

饶先生学术成就卓著,文学艺术成就亦斐然,可谓是学、文、艺三者兼备,堪称“一身兼三绝”,乃为百年难遇的巨擘。

他是中国传统文学巨匠,诗、词、骚、赋、骈文、散文,无一不精,别树一帜。他是诗词大家,创作诗词1000余首,有《清晖集》《选堂诗词集》问世,其论文集《文辙》从诗词本身出发并结合作者事迹,将诗词评论写得禅趣、乐趣盎然。另有题画诗、书评诗、诗评诗被收录在《人间词话平议》《选堂赋话》中。他在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还潜心词学和楚辞学研究,出版了《词籍考》,这是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他又是当代楚辞文献版本大家,论著有《楚辞书录》《楚辞与词曲音乐》《楚辞地理考》等。

饶宗颐还是一位艺术大家,精通书法、绘画、古琴。我徜徉于“翰墨林”展厅,这里陈列饶先生多幅书画作品,如同走进了艺术大观园。在绘画方面,山水、人物、花鸟都是他笔下创作的题材,他能博采众长,“画气不画形”(吴昌硕),把郁勃的学术之气和生命感悟融入在笔墨丹青中,作品中浸透着对中国画的深刻洞察和体悟,具有浓郁的文人画特质,可看出俱是他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文人画“四要素”在画面上的综合反映。他对笔墨线条有极强的把控能力,线条造型精准、劲健、流畅,书写性极强,张大千曾评价:“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他晚年尤爱画荷,笔下的荷花绚丽古朴,清逸脱俗,被誉为“饶荷”,这可能与他的名字有关,饶先生出生时为饶氏十九世“旭”字辈,初名“福森”,后其父亲希望他能师法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以理学勉励自身,为他取名“宗颐”。周敦颐以《爱莲说》名世,饶先生亦爱画荷,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心灵感应,都在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高歌击节。

饶先生书法功力深厚,诸体皆善。甲骨、金文、简帛、隶、楷、行、草等各体书法无一不精,自成一格。其书法简远冲淡、萧散自然,熔铸传统书法精华,汇通碑帖经典之美,遵循了“重”“拙”“大”的美学原则,体现了他追求“墨色酣畅,线条淋漓,人天凑泊”的书道主张,启功先生曾评价:“(饶先生书法)结字求紧密,行气求连贯,章法则是在左伸右缩间取得行距的平衡,足见他是在一向放瞻落笔中渐熟渐密的。”尤其是他把甲骨、简帛等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开辟了一片新境地。他在《论书十要》中说:“新出土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锥书,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臃肿、断烂之失,最堪师法。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

饶先生有浓烈、炽热的家乡情结,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潮州学的研究上,也表现在他书画艺术的创作当中。他青年时期继承父志,续修完成《潮州艺文志》,这是潮州有史以来首次对历代潮人著作进行系统整理的总集,成为后人研究潮州文化学术的重要文献。他总纂的《潮州志》,开创地方志编修新体例,是方志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他题写的“广济桥”三个楷体大字,碑帖兼备,方折圆融,悬挂在广济桥的横匾上,他撰书的楹联“广川利涉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都成为潮州的显著标识。他书写的“韩祠橡木”和“王大宝韩木赞”立于“韩文公祠”主殿旁边,王大宝是宋朝名臣,潮州人,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其《韩木赞》是为“韩文公祠”中的橡木所撰写的赞文,洋洋洒洒300多字,饶先生以九十三岁高龄书写此赞,“略拟苏公丰腴笔意”,与“韩文公祠”交相辉映,赓续了潮州历史的文脉,注入了当代的文化内涵。他描绘的《潮州八景》,独立连篇,幅幅精彩,把对家乡一往情深的挚爱之情倾泻于纸上,此心天地可鉴,此情日月可昭。

饶宗颐有联曰:“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那就是人生在世既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又要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保持一种自在心,从中可看出饶先生立足学术以追求不朽,倡导独立自由精神以追求大智慧的高远情怀。

正是基于饶宗颐先生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11年国际天文联盟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夜空浩渺,银河无际,饶宗颐先生就是璀璨群星中最闪亮的那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