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乡村巧匠多。泥水匠能垒起四方灶台,木匠会打造雕花眠床,铁匠能铸就锋利犁铧,石匠善雕琢门楣石狮……在众多工匠中,篾匠是有些特别的存在。他们不依赖沉重工具,仅凭一双手、一把篾刀,就能让寻常竹子变成生活里的百般器物,那份轻巧灵动,在一众工匠里独树一帜。
学其他工匠手艺,往往要跟师父学三年才能满师,平时要走村串乡到主家干活,很辛苦,有的还得背井离乡去打工。但学篾匠,只需跟师父学两三个月,主要是靠自己揣摩、精进,而且学会之后,日常在自己家里干即可,活儿也不算劳累,更不必受奔波之苦。
篾匠的起源很悠久。相传黄帝时期,先民们为了储存采集的果实,就尝试用竹子的枝条编织容器。先秦时期,竹篾制品已广泛应用于生活与劳作。《礼记》中记载祭祀时需用一种竹编的礼器“笾”,可见当时篾匠技艺已相当成熟。考古发现的战国墓葬里,还留存着编织精巧的竹篾席,纹理细密如织,历经两千多年仍能看出当年的匠心。
千万别小瞧篾匠,好像两三个月就能学会,但不是谁都能轻松学会,需要心灵手巧。普通人,放个简单的篮子在面前,自己去琢磨、研究,几乎是不可能操作成功,编织出一把篮子的。有关于篾匠的俗语“劈篾要匀,编织要紧”,“竹篾弯弯,功夫藏间”,道尽了这门手艺的诀窍与深意。
我一位姓朱的小学同学的父亲就是篾匠,家在小镇上河东边桥南,据说当年就靠篾匠手艺,娶到了最漂亮媳妇。我曾到同学家去玩,正好他父亲在家,在编一只鸡笼,让我想到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只见他坐在小凳上,身边地上放了一堆劈好的竹篾,青黄相间,厚薄均匀。他拿几根在手上,指尖翻飞如蝶穿花,竹篾在他掌心听话地绕转、穿插、打结,看得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只外观匀称、纹路细密的鸡笼就成功了,笼门的搭扣处还特意编出个小巧的花纹,透着股精致劲儿。
当篾匠有个好处,时间比较自由,不耽误自家农活。晚上有空也能编织,有时编了较多的竹篮、筛子、箩筐、筲箕、竹匾等,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小时候,家家都离不开这些。母亲和其他村民上镇,都是挎着一只竹篮。竹篮使用时间长了,坏了,就要买新的。大家经常买朱篾匠的制品,都夸他的手艺扎实,编出来的物件既结实又好看,竹篾光滑不硌手,有的制品只要平时爱惜点,用个十年八年都坏不了。
乡村工匠很多是世代相传。朱篾匠有两个儿子,他原本想让儿子学篾匠,把这门吃饭的手艺传下去。可是小儿子考到了南京的大学,自然不需要再拿起竹篾。而大儿子,当年学习非常好,是镇上有名的读书种子,可高考发挥失常,受了些刺激,变得沉默寡言。朱篾匠只好在他状态好些的时候,给他两个结实的竹篮,让他在小镇上摆摊卖水果,自己则拼命多编篮筐挣钱,想攒着给儿子治病。
没想到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筐、布袋、纸箱渐渐取代了竹篾制品,用篮子等竹篾制品的越来越少,有些过去农村常见的竹篾器具,比如晒粮食的竹簟、装棉花的竹篓,甚至完全退出了生活舞台。朱篾匠的手艺没有退步,镇上也没有几个篾匠跟他竞争,他却没什么生意了。好多年,看不到他在集市角落一边摆卖竹器一边低头编织的身影了。
直到近几年,传统手艺受到重视,一些还成了非遗,朱篾匠也开始编些工艺品篮筐和竹制小玩具。只是他已经年纪大了,手上的力道不如从前,编一会儿就要停下来捏捏胳膊揉揉肩,他手中那些翻飞的竹篾,也似乎慢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