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戏曲的词采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07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李英群

清代大戏剧家李渔论戏曲词采时,提出“贵浅显”“重机趣”;当代潮州城郊农民、年近90的阿镇伯认为:好的曲词“要古要土要有趣。”

浅显即要通俗,土也是俗,要有趣则完全相同。而镇伯要求的古,是指唱词要有古典诗词那种风格那种韵味,要用文言文,不能用现代的白话诗。这个古,对于李渔来说,他所处的时代本身就古,流行语言就是文言文,不存在古今问题。

这么说,一个古代戏曲专家与一位当代潮州农民,对戏曲词采的要求竟然完全一致,就不得不令人惊奇。为此,我不久前写了《门外内行人》一文表达了我对阿镇伯的敬佩与赞赏,认为高手在民间。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镇伯的“古土趣”。那天的偶遇,因为他刚在电视上看潮剧,知我是个潮剧人,就随口说:“潮剧要古要土要有趣,老师你们真不容易。”他不像李渔那样总结社会人许多观剧体会那样正统正经,也许不太严谨不甚准确,但更具生活实感,更有温度,他全出自个人长期观看潮剧的体会。这对于我们专业潮剧人尤其是编剧,是有极大启示意义的。我们看一看潮剧的许多经典剧目,无不印证着阿镇伯那“古土趣”的体会之正确和深刻。

古,是指曲词要有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这不单因为戏曲多为古装戏,演的是古人,更重要是古诗词的优美简洁及意境耐人寻味。但李渔强调浅显,就是说要让普通观众看懂听懂,不能一味求高雅。比如元稹那首著名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不宜作戏曲唱词的,因为太深奥,一般人不易懂。

我们来看潮剧《荔镜记》,陈三也是位文人,他扇子上那首诗也高雅而一般人不易懂,所以,剧作家给他出台时的唱词是“潮州八景好胜地,大街上,雕栏画栋真美丽。又逢着,春宵月圆好佳节,一处处张灯结彩不夜天。”这就既有古味又很浅显。

我一直非常喜欢潮剧《井边会》中李三娘的血书,那是一首七言诗,当然是古了,而它又是力求浅显的:

别郎容易见郎难,

遥望关河烟水寒。

数尽飞鸿书不至,

井台积泪待君看。

十六年来容颜改,

八千里外心怎安?

早来一日能见面,

迟来一刻见面难。

全诗只有“遥望关河烟水寒”一句费解些,但一般观众听完全诗,还是能略懂这一句的寄意的。

古土也好,浅显也好,都是手段,要表现的还是“机趣、有趣”。娱乐性是戏曲最重要的功能,戏必须好看,必须有趣,人家才花钱买票。这一点编剧最清楚,于是,我们看到《荔镜记》的李姐给观众带来笑声,林大与卓二的对唱充满趣味;我们看到《苏六娘》的许多雅俗共赏的曲词,也见到整整一场的桃花与渡伯斗歌的互相打趣的场面。

说到这里,我特别想谈一谈潮剧折子戏《磨房会》。

《磨房会》是《刘知远白兔记》的一折。《刘知远白兔记》是宋元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中的一部,写五代时刘知远因家贫入赘李家,遭岳亲兄嫂迫害投军,妻子李三娘遭兄嫂虐待,日挑水夜推磨,磨房产子无人问,口咬脐带而为儿取名咬脐,托窦公送子寻父,独守苦寒16年。咬脐打猎追兔到井边遇三娘,母子欲认不敢认,带血书回禀父亲,刘知远始知三娘尚活着,在岳氏夫人促成下,到磨房相会。

潮剧《白兔记》版本现有《井边会》《回书》《磨房会》三锦出,长演不衰。按理说,刘知远明白三娘还活着,岳夫人促成其前往相认,剧情就结束了,只需来个暗转,一家人相会团圆,四句后台歌就可闭幕,但《磨房会》却成了整整一折锦出戏,编剧来了一场趣味横生但思想性很一般的重头戏。轻度的打情骂俏,刘知远尽情地作假、戏耍着妻子,把误会法用到极致,让台下笑声不断。因为剧情是以喜剧收场,编剧不断抖出笑料是可以的,也是成功的。

这让我们明白李渔的“重机趣”和镇伯的“要有趣”在戏曲词采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