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百年学堂 红色印记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8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群众到延德堂接受红色教育。

  长彬小学——延德堂全景。

  延德堂展厅内图文并茂、实物陈列,生动再现那段艰苦而光辉的斗争历程。

  青少年学生到延德堂接受红色教育。

在潮州市饶平县中部山区的新圩镇,省道222线蜿蜒穿过连绵丘陵,一座古朴的建筑静立于长彬村中。这里是延德堂,一座跨越二百余年时光的老建筑,更是一处承载着潮汕地区革命记忆的红色地标。从清代的“塘边学堂”到如今的“潮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延德堂不仅是地方教育发展的见证者,更是闽粤边界隐蔽斗争历史的重要载体。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丁玫实习生蔡纯

□图/市委党史研究室饶平县新圩镇人民政府供

烽火岁月:隐蔽战线的红色堡垒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中共潮澄饶县委果断转入隐蔽斗争,选择地理位置特殊、群众基础良好的长彬小学——延德堂作为秘密活动据点。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出版科三级主任科员林名熙详细介绍了这段历史:“延德堂作为陈氏大宗祠,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占地2.38亩。1939年6月潮汕部分地区沦陷后,中共潮汕各级党组织面临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双重压力。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饶平县政府成立‘行政效率促进委员会’等反共机构,加紧对共产党地下组织进行破坏。”

面对严峻形势,中共潮澄饶县委贯彻执行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利用饶平地处粤闽交界,又是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域交界地的有利条件,建立了饶中、隆都、樟溪、凤凰、沿海等5个基地。林名熙特别指出:“位于新圩镇长彬村的延德堂,是当时饶中地区最重要的隐蔽斗争点之一。长彬村背靠四百岭,群山绵延连结闽南的乌山,具备隐蔽斗争的良好地理条件。”

1942年前后,张文声通过陈树章等当地关系,将陈剑青、苏文江、李长彬、张桐萱(化名张天佑)等二十余名地下党员先后安排到长彬小学任教。他们白天教书育人,晚上秘密开展革命工作。通过“勤业、勤教、勤交友”的“三勤”活动,他们不仅赢得了村民信任,还利用带学生到山上野营的机会,暗中观察地形、地貌,为后来的武装斗争做准备,同时又深入南四乡50多个村落,动员贫苦农民参军入伍。

林名熙补充道:“在隐蔽斗争期间,革命同志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在严厝寨陈尔进、陈南为家中秘密召开会议,培训骨干,成立农会,布置工作,募捐粮食及其他物资支援游击区。从1947年到1949年春,南四乡共有70多名农民和青年学生在这里受到革命启蒙,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延德堂不仅是隐蔽斗争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信念熔炉。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共产党人以教育为盾、以文化为刃,坚守信仰、开拓局面,为潮汕地区的革命事业保存火种、培养骨干,书写了闽粤边区隐蔽斗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焕新传承:修旧如旧打造教育基地

历史沉淀之下,延德堂作为革命旧址的价值日益凸显。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018年起,延德堂迎来全面修缮。项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历史风貌,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展陈理念,将其打造为“新圩人民革命斗争史料展览馆”。

走进延德堂,青砖灰瓦间革命岁月依稀可见,展厅内图文并茂、实物陈列,生动再现那段艰苦而光辉的斗争历程。

修缮工程不仅覆盖延德堂本体,还扩展至周边环境整体提升。西侧建设了“长彬红色广场”,新建“长彬党群服务中心”,开发了红色旅游线路,形成集教育、纪念、服务于一体的红色综合体。2022年至2024年,基地接连完成地面铺装、白蚁防治、木构件更换、展览重新设计等多项工程,总投入超过百万元,2025年6月已完成验收。长彬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陈简章介绍,“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保留了多处革命时期的原始痕迹,包括阁楼上的隐蔽空间和墙体上的特殊构造,这些都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2022年,延德堂被正式公布为“潮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并先后获得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饶平县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称号,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赋能新时代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修缮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延德堂不仅在硬件上实现“焕新”,更在软件上不断探索“走心”的教育与传播模式,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在线上,延德堂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通过VR虚拟展厅、短视频推介、云端党课等形式,打破地域限制,让用户沉浸式感受革命历史。其红色故事登上广东卫视,相关教育活动被中央、省、市多家媒体报道,有效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VR技术,我们让远在千里的学生也能‘走进’延德堂。”教育基地工作人员陈戊坤介绍说,“这是我们对红色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尝试。”

线下,延德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群服务阵地,持续开展多形式、分众化、互动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七一”“国庆”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红色寻迹”等活动,吸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团体前来参观学习。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群体,延德堂通过“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革命故事宣讲等形式,把红色种子埋入孩子心中。一位来参观延德堂的游客感触颇深,“以前总觉得革命历史离我们很遥远,但来到这里,触摸着这些历史的痕迹,突然感觉那段岁月变得鲜活起来。”

基地还注重讲好“本地故事”,培训专兼职讲解员和百姓宣讲员,用乡音乡情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事迹,让游客感受到更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体验。如今的延德堂不再只是一处静态的遗址,而是成为一个集历史回顾、精神弘扬、党性锻炼、文化自信于一体的动态教育平台。

延德堂的变迁,是一部从革命岁月走向和平年代的微缩历史,更是一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永恒颂歌。它见证了一代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忠诚与智慧,也承载着新时代下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精神的追寻。

当人们走进这座古老的祠堂,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理想与信念。延德堂,正以它特有的方式,继续在新时代发出红色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