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人公园
□陈小丹
潮州这座古城,自有一种气息。韩江之畔,凤凰展翼,水绕洲岛,云影悠悠。人来人往,却常存几分静谧。这样的一片地界,因一份善意而被点化,今朝成了“潮人公园”。
陈耿之老师为此写下《潮人公园赋》,借姜夔《疏影》之调而成。古人写景,多寄情思;今人咏物,又往往兼寓几分理趣。此赋开篇,便见山水的沉静风度:“仙洲抱碧,正水环绿岛,云影凝寂。”一句落下,读者自知,这并非寻常的园林吟咏,而是立在韩江岸边,仿佛能触到千年凤城的气度。
我尤喜“湖山生色”四字。风景自佳,因善行而更添光泽,便不仅是山光水色,而是人心与自然同在的画面。张万镇先生“三环善举”,以慷慨之力成就一方清欢。花木有枯荣,楼阁有新旧,而善心的回响,却像春风,一年又一年,吹在人们的心上。
陈耿之老师在赋中还写道:“壁画廊前,运动场中,童叟嬉游南北。”这是一种开阔的眼光。潮人公园并非自赏的园林,而是一片活生生的天地。壁画长廊,铺展着潮州的历史与底蕴;运动场,留给市民一方舒展身心的去处。童子追逐,长者散步,皆在其中。诗里有画,画里有人,人与景相互依存,这才是公园的真义。
再往下,诗句提到“楹联瓷刻”。潮州自有木雕、嵌瓷、潮剧、工夫茶。把这些旧物放进新园,不是静置,而是让它们在当下生活里重焕生机。喝一盏茶,听一曲潮音,看一眼楹联上的瓷花,那是日子里的安然,也是文化在寻常处的延续。
潮人公园,因景而雅:广场恢宏,长廊深厚,楼宇澄明;花山花海,烂漫相生;更有一处花果山,取意自《西游记》,也呼应着潮州府楼猴的灵影,使园林平添几分神话色彩与乡土的亲近。再兼童真的乐园,长者的憩地,沿江的栈道,风光与闲情尽收其中。想到这些,忽觉陈耿之老师的词赋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一种“总摄”。他将一园之景、千年沉淀、善意之心,都熔入一首词里,用古典的笔调写出了当代的气象。
词的结尾说:“待他年、散尽金银,都作万家春息。”这句最见胸怀。以金成善,遂得千家万户的春意盈门。这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一份长久的温润。张万镇先生的捐赠,最终都会落到百姓的日常:人们有处可游,有景可赏,有文化可以依傍,这便是真正的大格局。
潮人公园的出现,不只是城市里添了一处新景,更像是心意的落地。园林之美,不仅在花木楼台,也在文化的延续与人情的温存,在城市呼吸之间,寄托着一份善意与温情。陈耿之老师的《潮人公园赋》,正是以文学的方式,为这一份格局与远景留了印记。
及至开园之日,花蹊雨润,鸥鹭翔集。潮州人三三两两,或散步,或煮茶,或听潮韵,或看孩子们奔跑。这样的景象,便是“万家春息”的最好写照。
附:
潮人公园赋(调寄《疏影》)
陈耿之
仙洲抱碧,正水环绿岛,云影凝寂。曲径通幽,画舫凌波,文心雕玉陈迹。三环善举千金掷,便换得、湖山生色。算易经、巧构琼台,尽纳凤城风物。
遥想开园日近,待花蹊雨润,鸥鹭相识。壁画廊前,运动场中,童叟嬉游南北。闲烹茗雪听潮韵,更兼得、楹联瓷刻。待他年、散尽金银,都作万家春息。
注释:
本词以姜夔《疏影》为范,上片铺陈仙洲岛地理优势与项目规划,“三环善举”暗合慈善捐资背景;下片展望开园盛景,“木雕瓷刻”点染潮州非遗文化,末句“散尽千金”呼应无偿捐赠主题。全词通过“湖山生色”“万家春息”等意象,展现潮人公园融生态、人文、公益于一体的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