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世茂


西林村村民黄木侨的阁楼墙上目前还保留的漫画
祖籍广东省澄海县隆都镇南溪村的赵世茂,于民国8年(1919年11月10日)出生在泰国曼谷。1926年,7岁的他随亲人返回中国澄海家乡,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读于澄海隆都南溪小学。1936年,17岁的他考入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
投身抗日宣传一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在校期间,赵世茂接受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宣传和教育,受此影响,他和进步同学主动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合法组织“青抗会”。其间,他们还一同下乡到文祠、归湖等地帮助农民收割,白天与农民一同劳作,夜间通过演话剧、唱歌曲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后来,校方得知后恼羞成怒,并对多位进步学生记大过处分,还以旷课多、不遵守校训、多学科成绩不及格为由,勒令赵世茂、李积成、黄致中、许敦才等人自动退学。但反动势力的迫害并未压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青抗会的帮助下,他们转学到义安中学就读。
1938年秋,党组织调赵世茂到文祠赤水教书,一周多后又调他到汕头受训,内容包括抗日游击战争、行军和精神讲话训练。训练结束后,岭东青抗会领导人杜伯深让他次日送募捐品到汕头礐石妈屿慰问水雷队。次日清晨,慰问船尚未起航,侵华日军便开始轰炸汕头。形势紧张,国民党第12集团军独立第九旅旅长宣布队伍撤出汕头,还安排赵世茂等人随军在各地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队伍撤至潮州后,赵世茂被编入独九旅战工队(共产党领导的),随军前往登荣区文祠一带。
汕头、庵埠沦陷后,30多架日机飞临潮州城上空,对潮州城及周边村庄、潮汕铁路、护堤公路和韩江沿岸狂轰滥炸,投弹200多枚。
1939年6月24日(农历五月初八),侵华日军从铁路线、护堤路、韩江水路大举进犯潮州城。是月27日(农历五月十一日),潮州古城沦陷。7月,以中共领导的潮安县青抗会骨干为基础的“独九旅战时工作队第三中队”在文祠石门成立,编制人员120人,中队长为庄云光(庄椿),国民党革命军独九旅派少校督导员钟俊生任指导员。中队下设3个小队:第一小队长许敦才,活动于归湖仙洋一带;第二小队长赵世茂,活动于归湖葫芦市一带;第三小队长许拱明,活动于文祠银潭村、磷溪的北坑一带。
那段时间,登荣区上荣乡成立了青抗会基干大队,魏邦廷任大队长,邱鹤友任政治指导员,有100多人参加。基干大队向乡长、保长、士绅开展统战工作,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还借出枪支等。潮安县青抗会派红军老战士陈祝祥、张寿山担任军训员,为基干队伍开展训练,登荣区上荣乡由此成为抗日战争的基点。
过了一段时间,党组织又调赵世茂到文祠石门集训,白天学习与劳动,夜间演戏宣传。艰苦的生活进一步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
同年10月的一天,党组织派张旭华(区委委员)到文祠葡萄园找到赵世茂,告知他党组织已批准其转为正式中共党员,要调他回老家南溪教书,并让他某日到铁铺找一位同志谈话(后来赵世茂才得知这位同志是上级派来的李平)。赵世茂接受任务后,按约定的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在铁铺找到了李平同志。
接到李平交给的任务后,赵世茂深感组织的信任与重托,备受鼓舞,也明白任务的艰巨。回南溪几天后,他便发展堂叔赵从护入党(赵从护后来成长为韩江纵队一支队潮登饶中队长)。不久,组织又调来了赵崇藩,三人随即成立临时党支部。
赵世茂回南溪任教期间,他任训育主任,赵崇藩任教导主任,两人通力合作,使得国民党员的校长林汝发难以任职,使其向伪保长辞职。党组织趁机安排王民同志担任校长,后来王民调往他处,校长由庄明瑞接任。那期间,南溪村党组织的力量迅速壮大,还成立了中心支部,赵世茂任书记,庄明瑞任组委、区代表。如此一来,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均为中共党员,成了革命同志的天下(1939年10月至1944年6月,赵世茂先后在澄海南溪小学、揭西棉湖双歧山小学、江东佘厝州小学等多处任教)。
开展敌后游击活动
1941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廿五日),侵华日军从大岽山出发,翻越啼哭岭,直扑归湖的龙翔寨。日军攻占龙翔寨,是看中了将军山这一制高点——既可封锁韩江中下游的航运,又能控制归湖葫芦市及周边村庄。当时国民党潮安县首脑机关正避驻归湖葫芦市一带,潮州城沦陷后,多家商铺也搬至此处,原圩镇商铺从40多间激增至394间,其中米铺从1间增至124间,干果铺从3间增至84间,这里一度集市繁荣、商品兴旺,成了潮州城沦陷时期的“小县城”。后来,日军在将军山顶修筑战壕、碉堡并封锁韩江,还多次炮轰归湖葫芦市、溪口、金丰等处,造成惨重伤亡。
1943年6月24日(农历五月廿二日),归湖葫芦市遭日军飞机轰炸,3架飞机投弹约28枚,致100余名群众死伤。是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十三日),归湖葫芦市再遭日机轰炸,10余人伤亡,30%的商铺被烧毁。
日军占据龙翔寨后,国民党竟炸毁二塘口的石桥,妄图以此阻止日军沿韩江边北上西林、绿竹、曲湾一带村庄(此桥被毁后,一直用木便桥通行,直到1972年修筑潮松公路时才建成如今的石拱桥)。那时,西林、绿竹、曲湾都是受扰区。由于将军山顶日军封锁韩江,中上游的船只无法直达潮州城,只能停靠在曲湾、西林的码头,大量物资在此上岸,人们还在曲湾的“下埔头”和西林的“橄榄垸”设多处“驳馆”作为货物停靠处及转运点。之后货物则由曲湾、绿竹、西林的村民和逃荒而来的青壮年肩挑,经西林的下坑至古巷娘坑,再到登塘林妈陂、白水一带。
1944年初,党组织调派赵世茂、赵从护到汕头,以做生意为公开身份,秘密联系地下党开展活动。他们到汕头后,在崎碌(地名)日军宪兵部附近租了一幢二层楼的房子,公开做鱼买卖的生意,且两人都以老板身份行事。白天做生意,晚间联系群众,尤其是人力车工人、卖香烟的小孩和报童等。他们通过群众在汕头市街头、警察所和伪军驻地散发传单,让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同年夏,潮澄饶抗日游击队派赵世茂到西林村一带活动,得到黄木逢的热情接待与帮助(黄木逢早期在汕头某行铺任职,与赵世茂就已相识)。他向村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大力发动村民组织起来,发展基干民兵,在西林村黄氏祖祠组建抗日游击队,配合国民党的抗日队伍开展救亡活动。部分游击队员住在村民黄木侨的阁楼上,阁楼墙上画有两个日本鬼子头像,还题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同志们一致团结起来,打倒日本鬼!”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5日撤离潮安。日寇侵占潮安长达6年零3个月,期间潮安人民蒙受沉重灾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无辜被屠杀者8800多人,终生残废800多人,因战争饿毙和逃亡失踪者16万多人,被强奸的妇女3000多人,绝户7000多户,房屋被烧毁3万余间,其他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一切,都是侵华日军罪孽恶行的铁证。
参考文献:《潮州党史与党建》《潮州八年抗战》《赵世茂革命回忆录》《潮州市志》《归湖镇志》《新韩江闻见录》等。
□文/黄潮光□图/黄潮光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