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烟火里的潮韵与风骨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04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画眉

电影《夏雨来》以一方水土的鲜活肌理,将潮州文化的魂与骨,揉进了市井生活的嬉笑怒骂里。这部扎根潮汕大地并承载着潮汕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的作品,没有宏大叙事的刻意铺陈,以家喻户晓的人物的命运浮沉为笔,在银幕上勾勒出独属于潮汕的“潮人文化”——那是烟火气里的文化根脉,是市井间的道义担当,更是传统精神与当代生活的温柔共振。

小人物叙事:让潮汕故事照进当代人心

《夏雨来》的动人之处,将镜头对准了潮汕街巷里最寻常的“普通人”,主角夏雨来的传奇故事,这位带着烟火气的市井智者,为邻里调解鸡毛蒜皮的纠纷,会因生计奔波皱起眉头,也会在道义面前挺直腰杆。影片里,他帮老字号商铺化解经营困境时的巧思,替街坊应对难题时的热忱,甚至面对生活琐碎时的无奈,都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努力生活、守望相助的普通人。

这种对“小人物”的深度描摹,让潮汕故事跳出了地域符号的堆砌,直抵当代人的情感深处。当夏雨来为了守护传统生意在“土布”,在与“洋布”对抗中,不仅体现潮汕人在现代化浪潮中坚守初心,还有责任与良心,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潮汕人的选择,更是每个普通人面对“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妥协”时的共鸣;当他用潮汕人特有的“胶己人”情谊温暖身边人时,那份朴素的善意与担当,也恰好回应了当代人对“邻里温情”“社群联结”的向往。《夏雨来》也让观众在潮汕市井的烟火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情感投射。

潮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传统根脉的当代新生

《夏雨来》是对潮州文化的“活化”——它没有将潮州文化当作静态的“展览品”,而是让工夫茶、潮剧、英歌舞、挽面、红桃粿、潮汕方言等文化符号,自然融入剧情肌理,成为推动故事、塑造人物的灵魂。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潮汕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即便在艰难的处境下,他们也没有忘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坚守,实则是家国情怀的另一种体现。

影片对潮州文化的转化,藏在无数细腻的细节里:夏雨来冲泡工夫茶时“高冲低斟”的手法,不仅是一种技艺展示,更暗含着“慢品生活、尊重传统”的生活哲学;影片中潮剧唱段在关键情节响起,既烘托了人物心境,也让传统戏曲与当代故事形成奇妙的互文。就连影片里的方言对白,也不是刻意的“地域标签”,而是带着潮汕话特有的韵律与幽默,让人物更鲜活,也让潮汕人的“硬气”与“义气”更具感染力。

难得的是,影片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式呈现,而是探讨了“传统如何适应现代”的命题。当传统商品面临被洋货品牌冲击的困境,用两个不同品质商品中两种模式“对抗”方式,展现潮汕人在做生意没有选择固执的“守旧”,而是用潮汕人的“灵活”与“智慧”,在传统销售中融入新的销售模式。这份审美上的“守正”与“创新”,恰如潮州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既扎根传统,守住文化的根脉与灵魂;又拥抱时代,用新的表达让传统焕发新生。

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潮汕风骨里的民族品格

《夏雨来》最动人的“中国风骨”,从来不是外在的文化符号,而是藏在人物骨子里的“风骨”,那恰是中国人共有的民族品格的生动写照。

影片里,夏雨来身上有着潮汕人最鲜明的特质:对家庭的责任——他照顾家庭,那份“报喜不报忧”的隐忍与担当,恰是中国人读书人“心怀悲悯”传统的缩影;也有对朋友的义气——他帮街坊化解危机,替弱者出头,哪怕自己吃亏也不违背道义,这份“胶己人”的情谊,正是中国人“重情重义”的写照;对初心的坚守——面对利益诱惑,他始终不放弃对“真”与“善”的追求,这份“不卑不亢”,也暗合了中国人“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追求。

更重要的是,影片中所展示的“潮汕风骨”与“家国情怀”。父女同心,团结潮汕百姓,展开与外敌的殊死对决。面对外敌,当认清其“包藏祸心”时,潮汕百姓没有一人退缩,无论是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还是深宅大院的商贾士绅,大家不分贫富、不分阶层,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这一刻,家族观念被无限放大,上升为对整个潮汕地区、对国家的热爱与守护。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正是潮汕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并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这种情怀穿越时空,在当下依然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电影《夏雨来》,我们看到中国电影正在走出一条“扎根文化、贴近生活”的创作之路——不依赖炫目的特效,不追求猎奇的叙事,而是以文化为根,以人民为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属于中国的叙事方式与审美表达。其中表达的不仅是潮汕人而是中国人对生活、对道义、对未来、对家国的热爱与坚守。

期待与祝愿

《夏雨来》为潮州文化传播作出贡献,但影片在剪辑的流畅度与文化符号的呈现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同时,期待未来的本土创作者,继续深耕文化内核,让文化元素与故事深度融合,既存地域特色之“形”,更传文化精神“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