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战英雄人物②

钟骞烈士故居位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长和社区钟厝内

钟骞

钟骞在《前驱报》发表的社评

钟骞家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记者采访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沈翘,共同追忆一位从潮州大地走出去的抗战英烈——被闽粤边人民亲切称为“韩江赤子”的钟骞烈士。
“钟骞烈士用28年的短暂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在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里,沈翘翻阅史料说道。
韩江畔孕育的革命火种
1916年,钟骞出生在意溪长和钟厝内一个书香门第。尚在襁褓时,父亲钟翰孙因军阀混战不幸丧生。在母亲郑容娘的悉心教导下,这个失去父爱的孩子展现出过人的聪慧。7岁入读启明小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师)前期班,广东省立第四中学(金山中学)高中部继续深造,成为邻里交口称赞的“读书郎”。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许多像钟骞这样的热血青年。”沈翘指着史料上记载的诗句说道。1931年,正在金山中学求学的钟骞面对山河破碎,望着奔流不息的韩江,吟咏出“韩江不在东三省,三省却有松花江”“覆巢哪有得完卵,祖国匹夫怀兴亡”的泣血诗句。从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在《潮汕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激扬文字。
1934年,钟骞考入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这座富有革命传统的学府,他大量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大二时便读完了《资本论》,之后更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沈翘特别提到1935年暑假,钟骞返回潮汕与堂弟钟声在家中秘密印制抗日传单的往事。“当母亲担忧地询问时,他坚定地回答:‘我们是在坚持正义。’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青年革命者的初心。”
以笔为枪的抗战战士
1936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钟骞以共产党员身份回到潮汕。他广泛联络爱国青年,与张望、饶东等有志之士在潮安组织“奴隶剧社(后改为话剧社)”,通过话剧、歌曲等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道理。
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37年8月21日,钟骞发起成立“潮安青年救亡同志会”并当选常委,在当地掀起抗日救亡浪潮。在龙溪中学任教期间,他组织读书会、歌咏组、演剧队,带领学生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将抗日火种深植青年心中。
1938年初的“岭东青年救亡同志会”事件,充分展现了钟骞的政治智慧。当国民党当局以“名称不当”为由派军警包围会场时,他临危不惧,根据中共韩江分委的决定,将“青年救亡同志会”更名为“青年抗敌同志会”,既保住组织实质,又化解了危机。当晚,火炬游行中《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和抗日口号声响彻汕头夜空。
最值得称道的是,1938年2月党训班结束后,钟骞受命前往中共闽西南特委工作,担任秘书长兼《前驱报》社长。同年夏初,他又奉命返回潮汕地区主持该报事务。当时,国民党汕头专员表面上答应支持,暗地里却百般阻挠。面对这一困境,钟骞当机立断,通过庵埠青抗会购置印刷机,在大监村建立了秘密印刷点。
钟骞利用《前驱报》这一宣传阵地,大书特书政治、经济、文艺等方面的抗日文章,大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指导青年抗日运动的方向,揭露批判汉奸卖国贼的嘴脸,使《前驱报》成为党指导民众抗日运动的论坛。
鞠躬尽瘁的赤子情怀
1939年后,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打压,《前驱报》被迫停刊,钟骞转战闽粤交界的永定县中川村,借助华侨集资创办侨育中学。在云雾缭绕的大山里,他带领师生开荒种地、自建校舍,还深入附近山村创办夜校,教工农识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1940年春,国民党永定县当局企图封闭学校时,钟骞一面组织学生抗议,一面发动南洋华侨施压,最终保住了侨育中学。然而他在斗争中暴露了身份,被迫调离时,师生们含泪相送至梨子岭。这个后来改称“叙别岗”的地方,见证了他“莫忘家国恨,天涯芳草寄相思”的临别赠言。
调任闽南特委副书记后,钟骞拖着病体坚持斗争。在平和县大水坑,他创办干部识字班,强忍咯血为学员手抄教材。在给母亲的家书中,他写道:“今天也只能用革命来报答妈妈。”这位韩江赤子,把母子之情寄寓于革命事业之中。
1943年冬的一次突围中,已不能行走的钟骞要求战友留下手枪断后,并说道:“杀他一个就够本,杀他一双赚一个!”被救出后,他忍着病痛卧床坚持阅读书报。1944年5月31日,钟骞在平和铜场乡病逝,年仅28岁,临终留下绝笔:“思亲泣尽韩江水,报党未已命如丝。”
钟骞牺牲后,中共闽粤赣边特委追认他为模范党员,并将王涛支队第四大队整编为“钟骞支队”。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如今,在平和县烈士纪念碑上,他的名字依然熠熠生辉。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钟骞式知识分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的担当,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沈翘表示,钟骞烈士身上体现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对于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莹
□图/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