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石阡之行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03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胜迪

石阡是贵州省铜仁市辖县,介于东经107°44′55″—108°33′47″,北纬27°17′5″—27°42′50″之间。素有“泉都”和“苔茶之乡”的美誉。然“石阡”二字给人的印象,会让人想到山高石头多,缺水,落后。

到了石阡县城,却见石阡河迤逦蜿蜒,穿城而过,石阡古温泉和温泉小镇就在河的左右二岸。不得不感慨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及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和上天对人的眷顾。

石阡有个楼上古寨,名字挺美。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是一个集古楼、古屋、古巷、古井、古树、古墓为一体的苗族村寨。离县城15公里。在这儿,鸡犬相闻的清晨显得异常宁静,林间鸟儿啾啾叫着,可见青瓦的屋脊鳞次栉比,任何角度都能捕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透过屋顶,对面的山就是一幅水墨画,让人体会到,和这些年代久远的房子在一起,山水竟会言语了。

这个古寨,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栋老旧的木屋后面,还长着百年金丝楠木。他们的某个古巷,居然光明正大的叫“歪门斜道”。当然,最曼妙的,还是那句嵌在门楼上的话——我在楼上等你。让人充满想象的张力。这样的古寨子,简直是画家们写生梦寐以求的首选地。

有人说,到石阡,一定要去”仙人街”。可以坐缆车,也可以自己开车到山顶上,再坐摆渡车。摆渡车穿过数公里紫藤长廊,忍不住要想,紫藤花开的时候,值得再来。一念之间,仙人街就到了。悬崖峭壁之上,既没有“仙人”,也没有“街”。架在空中的玻璃悬廊,悬挑91.8米,像天街。抬眼望去,有人在上面闲庭信步,大雾弥漫山间,层层梯田若隐若现,山脚下的石阡县城犹抱琵琶半遮面,谓之“仙人出海”,很贴切。这悬廊确实是打卡拍照出片的好地方!

只是要当“仙人”也不容易啊,有人走到半道就吓得腿软了,需要人左右的架着胳膊走回来。

其实,贵州方言的“仙人”,除了指神仙、祖先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思想奇特,不按常人规矩行事的人。我就想:敢在这悬廊之上悠游的人,都是孤勇者吧。这石阡人,对奇峰异石和地方语言文化的巧妙运用,还真把他们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尽温柔汤山水,千古风流石阡城。”应是对石阡最好的写照了。沿着它的历史,要回望到秦嬴政二十八年(前219年),那该是多么久远的历史啊,那时石阡已置夜郎郡。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设石阡府。这个“石阡”,比贵州建省整整早了1600年。

时至今日,依然可见万寿宫、禹王宫、府文庙等诸多历史文物古迹保留完好。

至此,我的石阡初印象,不再是冰冷如石头的一座城。它悠久的历史就像古老的琴弦一样,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拨动它,听一听历史深处的回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还有它那刚好与人体温度契合的温泉水,更是带火了这座城。

那天在香港,筱东问我:“胜迪,你们贵州有个石阡吗?”

我说:“有啊,有石阡温泉。”

筱东说::“对对对,就是石阡温泉。”

就在前不久,筱东的朋友从北京到了石阡温泉,说是泡温泉只要7元,在那里,到处都是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

筱东问我:“是真的吗?”

筱东话音落下的瞬间,石阡对我而言,是空白而又陌生的。我从未了解过它,也从未想过要了解它。总之我没去过!

在我的老家遵义枫香镇,就有温泉,是那种原生态未经开发的样子,很多村民将自家民房改造成小泡池,每人10元。规模再大点的枫香温泉,收费也不贵。要说长寿老人,我们那儿也到处都是,我二外公90岁了,还耳不聋,眼不花,说话条理清晰,肩上能扛几十斤东西,像他这样的老人,数都数不过来。那么在我眼里,哪儿的温泉能比老家的还要好呢!更何况这枫香温泉,还是十一届亚运会指定用水,我小时候曾亲眼目睹,运矿泉水的车一辆又一辆从山里开出去,听说那些水都是送到北京亚运会现场给运动健儿喝的。

这一次,从贵阳北高铁站一下车,我就直奔石阡温泉。这石阡温泉被叫作“阡城神汤”啊,结合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容易让人想到三千多年前就有古人在此沐浴,享受这神汤的洗礼和疗愈。石阡人对水的理解,让我感受到,那些远古的文化,就像长在他们骨头里掰不开一样,被他们很好的传承下来,挖掘出来,又无中生有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巧妙运用,才有了让芸芸众生和孤勇者慕名奔赴的决心和理由,才有了人们不远千里万里,对这一方水土山高水长的无限向往和叙述。

一个喝枫香矿泉水长大的人,竟买了两箱“阡城神汤”带走,又买了他们开发的松花皮蛋、黄水粑粑、豆腐乳、红酸汤。其实,这些东西,遵义也有。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呢?我问自己。我想那一定是石阡人水一样的温柔、寨子一样的古朴浪漫和石头一样的笃定态度,给我撒了种子,种了草。

从石阡返回的途中,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