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奔赴一场母语盛宴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03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生活中有一些现象,让你难忘。以后这情景重新出现,引起你浓烈的兴趣,但又觉得没什么意义,不宜入文,就放下了,但放而不下,它会时不时出现在心头。

记得有一次与林伦伦教授聊天,他说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听晚年的王起(王季思)教授讲课,原本普通话讲得很顺溜的王教授,怎么老了是满口的温州方言。过后他问王起教授,教授说老了满口母语,这叫返老还童。

涨知识了。原来以为返老还童是指人老了童心未泯,行为天真,没想还指人老了满口讲的是用母语(方言)。

忽然想起自己的经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创作一部潮剧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演出后在剧本交流大会上介绍创作体会。讲演结束,一个人赶到后台来冲着我喊,原来是韩山师专中文系同学丘金贝,他也写剧本,这次也有一个戏参加汇演。他直冲我说:我听你发言,还怀疑不是你呢,怎么普通话讲得这么差,妥妥的潮州普通话!说后哈哈大笑。

哦,我自己是毫无感觉。在师专时,学校举办普通话演讲比赛,我可是被全班同学选举为代表的唯一人选啊!

当时,我还未听到林伦伦教授转达的王教授这段话,否则我会回答丘金贝同学,说这是返老还童,因为我老了。

刚才为写这则短文,去信征询伦伦兄台再次确认,他回信说:“是的,老了老了,只剩下母语(方言)能说得流利。长大后才学的语言就慢慢淡化了。"

那么说起来,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是,在生活中它似乎不仅仅是一种无色无味的自然,是无意义却有意思,有味道的存在!

我写过一则短文叫《口味》,说我那位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的女儿从小喜欢吃潮州产的芥蓝菜。我们叫她“芥蓝佬”。现在,常让我们从潮州给她快递芥蓝过去。潮安金石籍的军旅作家,海军出版社的总编辑林道远读后写了一篇《口音》,说口味难忘,口音更难忘。写得精深意浓,让我一个一直生活在家乡的人读了也为之动容,能够理解,却无体会。

2016年10月,我到北京探亲,平时多有联系的旅京亲友程福全兄给我电话,说有一个旅京潮籍老乡的茶聚,希望我去食茶,我闻之欣然赴会。

哇,座中多是著名人物、剧作家、音乐家、新华社记者、中央电台播音员、退休老干部、在读研究生。工夫茶飘香,家乡音浓浓。

谈话进行到半中间,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第一代潮语播音员丁度章拿出一张便笺,上面是他们上次聚会时合作的一首潮州方言诗,我记得最后一句是“你哩无来巧答郎”,他问我“巧答郎”有音无字,我们用这三字代之,这三个方言音大家都明白,就是“太可惜”的意思,但这方言特有的“答郎”一词,那味道真是普通话或文言文中找不到的韵味,是失落,是感叹,是淡淡的忧愁,是久久的难忘,是说话轻声细语的潮人才有的口吻,妙绝了。他问我这个用方言写作的编剧,岂知这二个字应怎么写?

座中皆名流,誉满京华。一个个满头白发,今日是人人返老还童,为了一个母语方言词,从上次聚会到今次,一直在斟酌,品味,兴致勃勃,全神投入,专注着,沉醉着,满口都是童年时说惯了的方言。这种气氛,是任何高端的、专业的研讨会所不能有的轻松,这是一种难得一遇的文化享受。

我明白,我今天奔赴的是一场母语的盛宴。

实在不能用有什么意义来评介这次聚会,但它很有意思,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