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南山
少儿时期,我经常爬上村后的大石山,以捡柴火为主。至于乐岛在哪,桃花又在哪?我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桃源了。听罢叔父对桃源神乎其神的介绍,呆立沉思,暗下决心:桃源,定是桃花源,总有一天,将亲眼一睹!
我首次踏足桃源,已是乙丑年正月二十。问清路径,铭记在心。晨起,骑“二八寸”自行车,登御史岭门,经仙师亭、平头亭、绣凤亭,于汤溪二水坝右拐进半径,绕过乐岛,直向桃源奔去……
桃源即桃源村,以前称桃源洞。相传为百花公主命名,故又名百花洞,地处三饶、汤溪、凤凰三镇交汇处。大石山别称百花山、大质山、待诏山等,素有“一山十八面,面面有传奇”之说。因百花公主生来眼如桃子,面如桃花,又名桃花公主。
据《饶平县志》载,早在唐宋时期,当地便以百花茶闻名,后演变为饶平茶。村落三面青山环抱,一面临水,溪流潺潺,风光旖旎。清康熙年间,黄、林、王、周四姓先民自西石、庵下迁居至此,垦荒筑屋,繁衍生息。尤为奇特的是,村中流传着多个版本的百花公主传说,或言其为民除害,或传其点茶成金,为这片土地蒙上神秘色彩。
一说此山有个深不可测的百花洞,住着百花公主父女。两人疏财仗义,劫富济贫,追随者日众,遂筑营设寨,招兵买马,声势浩大,终惊动朝廷。朝廷派元帅假扮采药人探查,不料其因山雾迷途坠涧,幸被巡山公主之父救回洞中。
疗伤期间,元帅为公主美貌倾心,公主亦芳心暗动,面若红霞。其父见元帅才貌双全,欲招为婿。然元帅身负皇命,不敢违背,暗中记下寨中机关,飞鸽传书引兵围剿。寨破之日,公主方知受骗,怒携穿云箭寻仇。后于山道偶遇元帅,交手数合,元帅不敌逃窜。公主挽弓如月,箭出穿云,百步外取其性命。
为避朝廷追剿,公主终入观音庙削发为尼,一段侠义传奇,化作晨钟暮鼓。
另一说宋仁宗年间,此山桃花寨女侠桃花公主率绿林豪杰劫富济贫,专惩贪官污吏,威震朝野。仁宗震怒,特命杨文广挂征南大元帅印,其妹宣娘任总督,统兵三万征讨桃花洞。
杨文广初至瀛南,乔装樵夫窥探山寨。然桃花寨戒备森严,箭楼哨卡林立,只得将招降檄文缚于箭上射入寨中。公主展卷读罢,冷笑三声,当即召集众将议事。军师献计:“半径山桃花谷形如布袋,可设炭筐阵以待。”公主遂遣使下战书,约三日后决战。
至期,两军对垒。公主红袍银甲,纵白马出阵,挽雕弓如满月,一箭射断“奉敕平南大元帅”纛旗。杨文广怒发冲冠,挺枪直刺公主咽喉。公主佯败而走,引宋军入谷。忽听山顶号炮三响,但见万千炭筐裹着碎石倾泻而下,谷中顿时天昏地暗。宋军哭号震天,战马惊厥,杨文广连人带马跌入陷坑,被生擒回寨。
宣娘闻兄被俘,亲率精兵救援,却误入绊马索阵遭擒。押解途中,宣娘见寨中妇孺耕作、书声琅琅,暗自称奇。后营夜话时,她执盏劝道:“姐姐武艺超群,何不归顺朝廷?人若花果,依木则荣。”公主抚剑沉吟:“世道若泉,在山清,出谷浊。”宣娘连饮三杯,细陈边关烽火、百姓疾苦。直至东方既白,公主终掷杯长叹:“罢!且为苍生走一遭。”翌日,桃花寨辕门洞开。公主素衣散发,率众跪接招安圣旨。自此,这支义军改编为“桃花营”,随杨门女将转战南北,谱就另一段传奇。
时光荏苒,日新月异。站在桃源村口的石拱桥上,低头观赏白鸭戏水,茶香随风飘过,心旷神怡;仰望巍峨的百花山,仿佛面对密码本,引人入胜,心潮翻滚;土地庙镌刻“日”“月”叠字对联,引得游客驻足品评。
至今,我到桃源不止十次,仍觉走马观花。至于桃源那个洞在哪里?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也就成了谜。我则认为,是白驹过隙、斑斓光影把洞门封闭,植桃栽梅,遍种百花茶,留待后人遐思。
如果把思路拓宽,把百花洞和浮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研讨,再借一把东风,也许阴霾的天空就明朗了。百花公主虽然只存在于民间故事,但她却是百花山史册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如果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桃源那个洞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在乡民口碑间,在炊烟晨露里,在百花山红豆相思中。
大潮高速穿越桃源后山,东溪隧道若通任督二脉——昔时荒山埔,今朝绿茶輋。桃源至桃花建桥通车,贯通汤溪环岛游又一屏障,弯路化通途,风景愈盛。
其实,百花公主还有第三则民间传说:某日公主兴致勃勃游半径梅园,突然困倦,便在梅下小憩,忽有梅瓣落额,烙下朱印,姿容愈艳,遂得“梅花公主”之称。
民间故事斑斓如锦,精彩纷呈,启蒙儿童,慰藉成人,更予红尘逆旅一盏明灯。
“桃源老丛水仙”已经入选第四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总感觉,桃源水仙就是百花茶的升级版,拥有共同的形象、品格和精神,那份“苦涩”就是酿造“回甘”的灵魂——更是人性本真。每当我陶醉其中,眼前浮现的总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桃源,这片曾被红军鲜血浸染的红色热土,昔日的交通站,如今已化作茶的芬芳殿堂;烽火岁月里,交通员匆匆的脚步,已化作茶农采撷时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