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创新教学方式搭建中泰人文交流桥梁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7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韩山师范学院汉教专业学生赴泰国教育实习。

近日,随着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乌隆他尼府机场的航班相继落地国内,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57名学生亦完成为期三个月的泰国教育实习。此前,他们活跃在泰国34所中小学课堂,以扎实专业能力完成汉语教学,用创新方式搭建中泰人文交流桥梁,交出“双优答卷”。

前置培育筑根基

“三维赋能”夯实实践底气

实习生的亮眼表现,源于文学院系统的汉教人才培养规划。为保障实习质量,学院提前半年构建“课程筑基+专项培训+校企(校)联动”的“三维赋能”体系,打通理论到实践的通道。

课程筑基环节,学院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核心能力打造特色课程矩阵。除“现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等基础课,还开设“基础泰语入门”“东南亚语言文化”“中华才艺实训”——前者聚焦课堂常用表达,解决沟通障碍;中者讲解泰国宗教习俗与教育体系,规避跨文化误区;后者通过书法、剪纸等实操,让学生掌握课堂文化技能。同时,依托“微格技能教学”反复演练,针对“零基础教学”“低龄课堂管理”等问题指导,打磨适配泰国学情的教学方案。

专项培训阶段,学院联合泰国盛唐文化教育集团开展为期两周的岗前培训,覆盖泰国基础教育体系、教材本土化适配、泰国青少年儿童学习特点与家校沟通技巧等内容。此外,创新启用“双导师”机制:校内导师每周线上解答理论疑问,泰国导师现场指导备课、授课等全流程,实现“实时反馈、动态优化”。

联动保障上,学院及机构经实地考察筛选30余所泰国优质中小学为实习基地,覆盖当地多府域,兼顾城乡学校。实习期间,专项工作小组通过微信群、月度视频连线,及时解决资源短缺、跨文化困惑——教材不足便从国内寄送,文化差异难题则邀请专家线上答疑。

一线教学显真章

创新方法破解教学痛点

初到泰国,实习生面临“零基础教学”“低龄学生注意力难集中”等挑战,他们结合学情创新教学方法。

在乌隆他尼府AnubannantawadeeSchool实习的林小青,面对该校5-6岁零基础学生,融合“泰汉双语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制作卡通双语词卡,设计“魔法瓶子变色”教具——教会一个词汇,学生倒一种颜色液体,集满彩虹色全班获奖励。她还带动当地班主任录教学短视频,分享至家长群助课后巩固。“中国实习生让课堂有趣,孩子课间还用中文打招呼。”该校校长评价道。

在素攀武里府AnubanDoembangnangbuatSchool实习的黄丽媛,针对学生汉字书写薄弱问题,参考学院推荐的《汉字书写教程》,结合“大象”“芒果”等泰国元素,编写“汉字笔画分步练习册”:将笔画与本土图案结合,用生动比喻辅助记忆,简单汉字拆解练习并配泰文注释。两周后,低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笔顺,还能自主创作汉字短句。“本土化设计解决了长期难题。”该校教学主任感慨。

文化传播拓新局

“汉语+文化”激发交流活力

实习生依托学院“文化传播与对外汉语融合”特色,打造“汉语+文化”双轨模式。

在素林府AonsiriSchool实习的郭依婷、胡育妍策划“中泰文化对比月”:春节带学生做灯笼、写中文祝福,讲解“年兽”传说;宋干节通过图文对比中泰祈福文化,让学生在差异中理解中文词汇。活动后,不少学生主动询问中国节日,文化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

在加拉信府JornchanasuksaSchool实习的郭嘉仪、陈梓青组织“中国文化节”,设置投壶、书法等板块:投壶时讲解历史,书法区手把手教写“福”“寿”字。六年级学生娜拉举着“福”字兴奋地说:“这个字代表好运,我要学更多中文!”活动吸引全校800余人参与,促进中泰文化交流。

成果沉淀促发展

打造广东汉教样板

三个月来,实习生完成超10000课时教学,开展30余场文化活动,编写150余套教学设计,34所泰国学校致信表扬,部分提出长期合作。

据悉,文学院汉教专业连续6年组织学生赴东南亚实习,依托“四驱四融”模式(“政-校-企-云”驱动,四模块融合),形成“课堂筑基、实践练能、反思提升”闭环。五年累计培养国际中文教师400余名,近三年就业率超95%,多人入选国家语合中心志愿者。

下一步,韩山师范学院将以此次实习成果为依托,优化“海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实战技巧”等课程;计划在泰国新增5-8所实习基地,持续更新《韩山师范学院赴泰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思考》系列教学用书与数字化资源库。“我们会继续培养‘会教学、懂文化、能沟通’的人才,为汉语国际传播、粤港澳大湾区开放贡献力量。”文学院负责人表示。

陈佳璇陶贞安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