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暑热余威仍在,滋阴润燥当时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6版: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漫画:清热润燥 新华社发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秋季第二个节气翩然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今年处暑始于8月23日,标志着盛夏暑气正式走向终结,夏与秋在此静谧交替,万物随之由喧哗生长渐入沉着收获。

“处暑寒来”,虽暑热渐行渐远,天地始染微凉,却并未真正入秋。午间阳光犹存余威,炽烈不减盛夏,民间所谓“秋老虎,毒如虎”,正是此时天气最生动的写照。值此阴阳转换、燥湿交替之际,养生之道尤需应天顺时、细致调摄。

起居调养:安卧宜随秋气眠

早睡早起解秋乏

古人云:“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处暑时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气血亦由外放转为内敛,作息自当随之调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睡眠尤其应当充足,力争夜间11点前就寝,比夏季增加一小时睡眠为宜。“早卧”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舒展,以防收敛过度。午后亦可适当小憩,有助缓解秋乏,提升精气神。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气温渐降,人体易生倦怠之感,晨间昏沉贪睡,日间精神不振,此乃“秋乏”之典型表现。遵循“夜卧血归于肝”的中医理念,宜逐步调整夏日迟睡习惯,以安静涵养为要。

秋气主收,运动不宜过分剧烈,应以缓柔为主,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运动至周身微热、未见大汗为度。过度汗出反易耗伤阳气与津液,违背秋收之道。

春捂秋冻

“山中忽闻已处暑,更喜衣裳轻便时。”“春捂秋冻”是自古传来的民间智慧,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虽不建议过早增多衣物,但昼夜温差显著,早晚风寒渐起,外出要注意保暖,适当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秋季尽量多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动,避免郁热内生。

情志调节:心绪且伴白云闲

渐浓的秋意易引人情绪低落,陷入悲秋心境。范成大曾叹“岁云处暑亦何有,萧萧万籁生秋声”。此时当学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在精神养生方面,须培养乐观心境,维持神志安宁。遇事宜定心静气,戒躁戒怒,避免观看扰动心绪的影视或书籍,常保内心清净平和。

饮食调摄:膳食巧化润燥功

少辛增酸

饮食宜“少辛增酸”,借酸味收敛过旺之肺气,以少辛防止肺气过度耗散。可多食山楂、葡萄等酸味果品,而如西瓜这类大寒瓜果则应少食,防其损伤脾胃。处暑后亦不宜多进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发散之品。

防秋燥

此时燥邪易伤津液,应多饮温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以“少量多次”为原则。新鲜蔬菜与水果不可或缺,其中梨为润燥首选。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

再者,蜂蜜、百合、莲子、栗子等品也能滋阴润肺,顺应秋气清肃之性。反之,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葱、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煎炸的食物助燥伤阴,也会加重秋燥。

多食粥汤类

处暑节气天气较为干燥,人体会因此不适,易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而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温热粥汤既能补充水分,又可滋润脏腑,缓和秋凉。

●百合银耳粥

百合清心润肺、宁神安志;银耳味甘淡、性平,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二者合煮为粥,尤适用于虚劳干咳、少痰、口燥咽干、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

●沙参玉竹炖汤

沙参润肺清心、益胃生津;玉竹养阴除烦、生津止渴,此汤味甘性润,正合秋日食用。

●石斛茶

石斛为滋阴养肝之要药,自古即为明目佳品。简单泡茶饮用,即有柔肝护眼之效。注意:石斛性偏寒凉,脾胃虚寒或湿气内盛者慎服。

秋季天气时冷时热,加上鼻腔黏膜易干燥,很多人都容易出现鼻出血以及鼻炎等问题。平时可点揉迎香穴,起到改善作用。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约半寸、鼻唇沟中。按摩前全身放松,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用指腹顺逆各揉搓20次-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此法具疏风散热、通利鼻窍之效,简单易行,宜于日常保健。

处暑时节,恰是“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的光景。让我们循着古人的诗意智慧,在“夏色渐随宵露改,秋声先傍晓风来”的变换中,以从容之态迎接清秋的降临。如此养生,不仅养身,更养心性之雅韵,方能真正领略“处暑寒来天地清”的妙境。

??潮州市中医医院卢桢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