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华侨飞鹰”丁寿康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8版:视觉       上一篇    下一篇

  丁寿康。

  1940年7月17日《新华日报》关于丁寿康牺牲的报道。

  1940年7月18日《新华日报》关于全国慰劳总会悼念丁寿康的报道。

  2020年12月31日CCTV-4纪录片《国家记忆》之《跨越山海的家书 家国情怀》讲述丁寿康的事迹。

  2017年,丁寿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评定为革命烈士。

  丁寿康的绝笔家书。

  丁寿康的亲属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凭吊并领取“烈士亲属联络簿”。

“家书墨迹还未干,丁寿康便飞天战日寇,这位‘华侨飞鹰’牺牲时仅25岁……”循着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出版科三级主任科员林名熙声情并茂的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在记者眼前徐徐重现。

丁寿康,字永福,1915年生于潮安磷溪仙田。童年时期随父母迁居泰国,后返乡求学。1938年12月,丁寿康从空军军官学校顺利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第21中队任见习官,驻防重庆。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军连续5年半轰炸重庆。丁寿康自1940年多次驾机与日机展开激战,共击落5架敌机,升任少尉飞行员。他是“华侨飞鹰”中的杰出代表。

1940年7月16日上午,像往常一样,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丁寿康正在给侨居泰国的叔父写信。10点10分,重庆市防空司令部拉响了全市有敌机来袭的防空警报。此时,丁寿康刚写完家书,笔墨还未干,他来不及将信装进信封里,就赶紧穿好飞行服,背上降落伞,戴上飞行帽,从桌子上一把抓住飞行镜向战机飞奔而去,升空迎敌。

在空战过程中,丁寿康驾驶的飞机中弹,跳伞降落在一间学校附近森林中。学生们发现后,热心救助送往医院,但因交通不便,缺乏救护条件,到医院时终因腿部中弹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5岁。“笔墨未干,即上战场”成了丁寿康人生最后的写照。

自从军以来,丁寿康便立下以身许国之志,在与泰国叔父丁季平信中就表示了“高歌杀敌,含笑应战”,可见其慷慨从容之志。

“当此国族存亡绝续之秋,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更何遑计及其他一切……”战斗结束后,丁寿康的队友们回到宿舍,意外发现了一封墨迹未干的家书,这是“飞将军”丁寿康在牺牲前不足24小时写给叔父丁季平的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诗人杜甫所抒发的是对战乱的无奈和对人生平安的祈求,而丁寿康的家书表达的却是强烈的爱国之情和为国赴难、舍生忘死的凛然气概。

2023年9月18日,丁寿康家书捐赠仪式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举行。丁寿康烈士亲属从广州专程赶来南京,将烈士留下的47封家书和3封烈士战友的来信无偿捐赠给该馆。

丁寿康的家书,第一封写于1933年3月7日,最后一封写于1940年7月16日。以第一人称视角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丁寿康从18岁背井离乡,外出求学、艰难谋生、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刻苦训练,以及参加对日空战、直到牺牲的整个过程,见证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一名普通青年逐步成长为忧国忧民的抗日英雄的心路历程。

这些穿越硝烟的家书,字字泣血却句句铿锵,家国为念,纸短情长。它们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不朽见证,亦是涵养清廉家风、锤炼过硬作风的鲜活教材。

2017年1月9日,丁寿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评定为“革命烈士”。2024年4月2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公布的首批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丁寿康入选其中。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宗楷

□图/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钟山风景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