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放民
侙字上古为透纽一部,潮语读为[思英4],与其谐声字式、轼同音。
《说文》:“侙,惕也。”段玉裁云:“惕者,敬也。”敬是敬肃、戒谨、不怠慢的意思。小孩子让人觉得老成严肃,人们会说,“这个孥囝块形会侙[思英4]”。以前长辈总是教导小孩“个心着学侙[思英4]”。这当是源于《管子·弟子职》“颜色整齐,中心必式”,王念孙云:“式与侙声义相近。”
《广雅疏证》:“《广韵》云:‘侙,意慎侙也。’卷四云:‘慎,恐也。’”知侙有“惕、慎、恐”之义,潮人用以形容人,指的是这种人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趋利避害上比一般人知所进退。但这与“恐”又有什么关系呢?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确实很难将其联系起来。然而这种联系却存在潮方言,不是常听人说“惊着[多腰4]一次就变侙[思英4]”吗?意思是吃了大亏,以后就学乖了。吃了苦头必心存恐惧,心存恐惧则提高警惕、保持谨慎,以免重蹈覆辙。人会不会侙[思英4],有先天赋予,也有后天经验。人贩子所以能够得手,是因为受害者对这种事物一无所知。有心理学家主张,通过宣传媒体,把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惨状呈现出来,人必感到惊惧,因而产生戒谨之心,犹如一旦被蛇咬了,见到草绳也变得谨慎起来。犯罪心理学告诉我们,骗子是不会挑拣那些“颜色整齐”的人下手,因为这样的人通常是“中心必侙”,不容易受骗上当。这也就是侙字三义的内在联系。
俗语“学[窝8]侙[思英4]侙[思英4]”,学会保护自己,心存戒惧,提高警惕,谨访上当受骗,也不要让人占便宜。看起来似乎很利己,但这种利己并不损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利己,是合理的利己,故此语是长辈教导少不经事的晚辈的口头禅。
“侙[思英4]囝[哥影2]”、“侙[思英4]势”,势,雄性生殖器,与囝一样作后缀。指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善于趋利避害的人,用于男性。
“侙[思英4]目”,心侙目辨。侙,有趋利避害之心;目,有洞察力,能察言观色知所进退。如:“见父亲骂哥哥无心读书,他侙[思英4]目收起手机,落去做作业。”“侙[思英4]目孥囝得大人惜。”
“侙[思英4]食”,饮食方面与众不同,有独到之处。如:“众人都大口地食龙虾身上的肉,他却食龙虾脚,真侙[思英4]食。”
“侙[思英4]愚[俄亚3]平[波楹5]样”,愚的读音见专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得便有失,不可能占尽风光,庄子云:“至德不得。”
“愚[俄亚2]面侙[思英4]心治[胎埃5]人胆”,治字有专文。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为雪吴国灭越之恨,暗地里卧薪尝胆,表面却装出颓无斗志,甘愿臣服的样子迷惑吴王,最终将其击败。伍子胥曾提醒吴王说:“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侙然,服士以司吾间。”劝夫差不要被勾践表面所迷惑,指出勾践是“愚[俄亚2]面侙[思英4]心治[胎埃5]人胆”,不可掉以轻心。这是本意,“侙[思英4]心”与《国语》“心侙然”、《管子》“中心必侙”如出一辙。另者,俗语也告诉人们,海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外表看似平庸无奇的人,可能会释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
“半侙[思英4]半愚[俄亚3]”、“毋[秧6(合唇)]侙[思英4]毋[秧6(合唇)]愚[俄亚3]”,讥笑人不识趣,惹人嫌厌。
“侙[思英4]过头”、“侙[思英4]到反奅[颇嗳3]”、“侙[思英4]刻[戈亚4]过”,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形容聪明反被聪明误。侙谐音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