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楚楠
“朝鲜”的国名,通常的读音是:chāoxiǎn(潮音读为【昭癣】)。我的亲戚、四姨丈黄汝霖先生却长年读为“朝(早晨的“朝”,潮音读为【思妖1】鲜(“新鲜”的【耻1】。”)一直不改口。
据1980年版《辞源》载:“朝”字读二音:zhāo(潮音读【昭】)。其主要义项有①早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②一日;一整天。《孟子·告子下》:“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③初。《荀子·礼论》:“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后葬也。”④姓.(略)。cháo(潮音读为【昭】)。其主义项有①古时凡访人皆称“朝”。后来专指臣见君为朝。《书·舜典》:“群后四朝。”《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指臣朝君。《春秋·隐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指诸侯相见。《史记·项羽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指僚属谒长官。《史记——七·司马相如传》:“临邛令(王吉)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指拜访朋友。《礼·内则》:“男女未冠者……昧皆朝于庠。”注:“朝、犹会也。”指子女问候父母。(按:指先前凡访人皆称“朝”。)此外,主义项还有:②朝,聚会。③朝廷。帝王受朝议事之处。④朝代。指整个王朝或某个皇帝的整个统治时期。⑤汉、唐称郡治为郡朝,府治为府朝,藩王为藩朝。晋末刘裕为宋王,南朝宋末莦道成称齐王,称霸朝。自宋以后专称皇帝之朝。⑥宫室。⑦对,向。(朝里或朝外)⑧通“潮”。(从略)
该版《辞源》还对“朝2鲜”国名作了颇扼要介绍:“国名。在古营州外域,传周初箕子封此。汉初卫氏继之,为武帝所灭,其南部为三韩诸国,皆属于汉。后分为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唐高宗灭高句丽、百济,其地悉归新罗。五代时前蜀王建主之,称高丽,至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继之,始复‘朝鲜’之号。公元1910为日本侵占。1948年朝鲜北半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80版《辞源》“朝2鲜”强调:“朝”必须读为chāo,即“朝廷”的“朝”。
另据向熹《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7.第二版)〔鲜〕条,“鲜”字亦有二个读音:(一)①xiān,活鱼。《诗·大雅·韩奕(三)》:“其殽(肴)维何,炰鳖鲜鱼。”【郑笺】:“鲜鱼,中脍者也。”唐·孔颖达《正义》:“新杀谓之鲜。鱼馁则不任为脍,故云鲜鱼中脍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鲜鱼犹言‘脍鲤’,与‘炰鳖’对文。”(二)xiǎn。②少(shǎo)。《诗·郑风·扬之水(一)》:“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笺】:“鲜,寡也。”《大雅·荡(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笺】:“鲜,寡。”(以下略)……
《辞源·朝鲜》条对朝鲜沿革史作了概说并强调“朝2鲜”(朝字,须读chāo声);至于“鲜”字,须读第二声“少(shǎo)[向熹《诗经词典》】义”。这样,“朝鲜”国名的读音便与今天通行读音完全一致:chāoxiǎn。(我的四姨丈黄先生亦是一位多浏览古籍的人,“朝鲜”读为【思妖‘耻’】,他大概理解为:朝鲜国在中国东方,日出较早,朝霞灿烂、新鲜。殊不知,两个字全读错了而不改口。)
查《明史·列传二百八·外国一·朝鲜》,(《辞源》1980年版“朝鲜”条已作了扼要介绍,不赘述。)“明兴,王高丽者王颛。(明)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赐玺书。二年,送还其国流人。颛表贺,贡方物,且请封。帝遣符玺郎偰斯赍诏及金印诏文封颛为高丽国王,赐历及锦绮……六年……是岁,颛为权相李仁人所弑。颛无子,以宠臣辛肫之禑子为子,于是仁人立禑……十八年……七月,禑上表请袭爵,并请故王谥。命封禑为高丽国王,赐故王颛谥恭愍……二十五年九月,高丽知密直司事赵胖等持国都评议奏言:‘本国自恭愍王薨,无嗣,权臣李仁人以辛肫子禑主国事,昏暴好杀,至欲兴师犯边,大将李成桂以为不可而回军。禑负罪惶惧,逊位于子昌。国人弗顺,启请恭愍王妃安氏择宗亲瑶权国事。已及四年,昏戾信谗,戕害勋旧,子奭痴呆不慧,国人谓瑶不足主社稷。今以安氏命,退瑶于私第。王氏子姓无可当舆望者,中外人心咸系成桂。臣等与国人耆老共推主国事,惟圣者俞允。’帝以高丽僻处东隅,非中国所治,令礼部移谕:‘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不启边衅,使命往来,实尔国之福,我又何诛。’冬,成桂闻皇太子薨(按,指朱标),谴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朝鲜’……”
明太祖朱元璋说这番话,表明明代对朝鲜的基本态度:“帝以高丽僻处东隅,非中国所治。”充其量以属国视之。“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不启边衅,使命往来,实尔国之福,我又何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分干涉附属国内内政,达到不启边衅,使命往来”的目的,就“万事如意”了。阅《明史·太祖本纪二》:“(洪武)二年……八月,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五年……是年,琐里、占城、高丽、琉球、乌斯藏入贡。高丽贡使再至,谕自后三年一贡。”“谕”是指皇帝的诏令。正式表示朝廷对附属国“一视同仁,不分彼此。”这是在洪武六年以前的事。在此年以后,朝鲜国内政局动荡。如前所引,“权臣辛肫子禑主国事……禑负罪惶惧,逊位于子昌……(王颛)妃安氏择宗亲瑶权国事……”)查《明史·太祖本纪三》:“(洪武)二十五年……高丽李成桂幽其主瑶而自立,以国人《表》来请命,诏听之,更其国号曰‘朝鲜’。”(读chāoxiǎn,潮音读为【昭癣】。朱元璋改‘国号曰朝鲜”,有深意在焉。一、《辞源》:“传周初箕子封此。”(《中国人名大辞典·箕子》云:“【商】纣诸父,……纣无道,箕子谏而不听,佯狂为奴。周武王克商,释其囚,访以天道,作《洪范》。乃封之朝鲜而不臣,后朝周……今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引《魏书·官氏志》谓:“丘林氏改为林氏。”后林姓子孙皆认箕子是林氏的祖先。)明太祖是延续历史的第一个皇帝。二是明太祖只承认“朝鲜”是附属国,“朝鲜”之“朝”读chāo,“鲜”读为xiǎo(即“少”的意思)据上引《太祖本纪二》:“五年……高丽贡使再至,谕自后三年一贡。”实已表明按“附属国”待之。(按:古代诸侯朝君,皆年一见【有要事例外】。诸侯须“分封”,虽为“小国之君”,地位较“附属国”为高。“朝鲜”读“朝2鲜”(少),意思是(“三年一贡”),那可与诸侯等量齐观?三是据《太祖本纪三》载:“(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逝世本年)……廷臣以朝鲜屡生衅隙,请讨,不许。”明太祖生前对朝鲜的基本国策不变,即“不启边衅,使命往来”,不过分干涉朝鲜国内政局。这条基本国策,为后继者立了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