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笔尖有光 童心有爱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04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吴珊珊

第一次听到“语文好难”四个字时,我正站在小学四年级的讲台前。早读课上,课文朗读像被按了慢放键,作文本上的句子总像没睡醒——在这班孩子眼里,写作是“要凑够的字数”,从不是“想对世界说的话”。那时我暗暗下定决心:得让学生们知道,在语文世界里,语文是最浪漫的学科,文字是有温度的,写作可以是件快乐的事。

让文字融入生活

教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乡下人家》前,我特地回了趟老家横溪村。镜头里,夕阳把晒谷场染成金红色,乡亲们围坐在竹席上吃饭,菜地里沾着露水的黄瓜。当我把这些画面投在屏幕上时,班里最怕写作的同学眼睛都亮了,课堂像炸开的爆米花,孩子们争着说乡下的趣事。下课铃响了,平日比较内敛的陈泓轩同学主动到办公室找我:“吴老师,我今晚就要写!”深夜在家改他的作文《小院拾趣》时,我笑出了声——他写着:“伸手摸了摸小猪的头,小猪扑扇着耳朵,呼噜呼噜地叫着,好像在说,朕很满意,赏你一个笑脸”,字里行间都是童趣的味道。的确,写作不是凭空造句,而是对生活的“提纯”。当孩子发现作文可以写爷爷的农家小院、外婆的菜园子,文字就变成有温度的“生活录像带”。

台灯下,上四年级的儿子小润凑过来看:“妈妈,这不就是外公家的菜地吗?我也想写!”他趴在桌边随手涂画,铅笔字歪歪扭扭:“蚯蚓松土是给菜苗鼓掌,黄瓜花举着小灯笼——这是《外公的魔法菜园》”。我摸着他的头笑,红笔在他的本子上圈出“小灯笼”三个字,就像对待班里每个孩子的作文一样。

当投稿变成一场惊喜

“要不要试试投稿?”课堂上,我提起《潮州日报·小潮同学》的征稿启事时,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陈泓轩的《小院拾趣》改了三稿,每次他都捧着本子追着问:“吴老师,这次能行吗?”我在他写“月光洒在井台上,像铺了层白糖”那句旁画了颗星星:“你看,文字会发光,标点符号也会说话。”后来班里掀起“投稿热”,发表是最好的写作课。当文字变成铅字,当同学为你鼓掌,那时四一班的写作就从“老师要我写”变成了“我想让别人看”。

领证书那天的阳光

7月16日,孩子们领证书与稿费的那一天,潮州日报社的阳光格外灿烂。七个孩子的心情与太阳一般热情,当看到我领取了七本指导老师的证书时,我儿子小润攥着衣角跟在我身后,踮起脚在我耳边说:“妈妈,我为你感到骄傲。”温热的气息拂过耳畔,我看着他眼里的光,突然想起那些改稿到凌晨的夜晚——陈泓轩的枣子树、思朵的小乌龟,原来都在我笔下生了根。多少个夜里,红笔在《我的“龟蜜”们》《地球的魔法衣裳》上移动,我知道,连标点符号里都藏着孩子们的期待。这是思朵拉着我的手晃:“吴老师,我现在看什么都想写,眼睛里像有好多星星,暑假我要写多几篇呢!”潮州日报社编辑洪树琴在一旁笑着说:“这是教育的双向奔赴啊,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如今的作文本上,“爷爷的烟袋锅里飘着故事”“外公的锄头在地里写诗歌”这样的句子越来越多。我知道,我手里的红笔不只是在改作文,是在种星星。而那些被点燃的童心,终会在文字里长出翅膀,带着他们飞向更辽阔的世界。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你用心照亮一群孩子,自家的小火苗也跟着亮了;你帮别人的孩子圆梦,自家的小苗也悄悄长大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话在这一天有了最鲜活的模样。

原来,教育的秘诀,是让孩子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表达的乐趣,当文字与经历相连,写作便不再是任务,而是情感的自然流淌。这场关于文字的旅行才刚刚开始。而我会一直站在这里,陪同学们用童心写世界,让每个孩子都相信:笔尖有光,就能照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