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褪色家书里的“勿念”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7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朱明坤

案头的地方志已蒙了灰,我信手翻开一册,指尖忽触到书页夹层里的异样,里面竟藏着一封薄薄的家信。

纸页泛黄得厉害,脆生生地蜷着角,折痕深陷。轻轻展开,仿佛能听见岁月在纸上剥落的声音。墨迹有些晕开了,字却一笔一划,工工整整,透着股劲儿,像是写字的人把全身力气都凝在了笔尖。

开头便是:“父母大人膝下,儿在前方甚好,勿念。”

信里寻不见硝烟,听不到叫苦。只那“勿念”二字,沉甸甸地落满纸面。劝父母保重身体,嘱兄弟勤快种地,絮叨着田里收成、邻里平安。字字句句,像一堵厚实的土墙,把战场的风霜挡在外面,只把暖意筛给千里外的家。翻到中间,陡然停住。纸页间压着一朵扁平的野花,淡紫色,跟着墨迹一道褪了颜色。这小小的干花,带着异乡尘土,竟也固执地要回家。

我捧着这薄纸,恍然看见灯下写信的身影。炮火停歇的片刻,他定是就着油灯,把满心翻涌的生死惊惶,熬成几句家常话。这“勿念”二字,是他替家人扛住漫天风雪时,从胸口呼出的热气。他晓得亲人读信时眼光的焦灼,便用纸上的安稳,在故乡与战壕之间,悄悄垒起一道墙。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人这话,此刻在我手里有了血肉的分量。原来真正的担当,未必只在横刀立马的瞬间,它就藏在这“勿念”的缝隙里,如草根在土下默默伸展。战士的肩,一头挑着山河,一头担着柴米油盐。这薄薄的家书,正是他平衡重担的扁担。刚在硝烟里炼成,柔在骨血里生根。刚柔相济,才撑起军人风骨的真脊梁。

这封信,是战士用笔在时光墙上凿开的小孔。“勿念”二字,分明是以血肉为笔、以担当为墨写下的护身符,静静挂在故园的门楣上。它护住的,何止是一方屋檐下的安宁,更是人心深处对“家”那团不灭的火。

读完,我小心折起信纸。墨字颜色早已淡了,心里却沉得很。那嘱托的分量,反倒越发清晰。

原来世上最沉重的叮咛,就是一声“勿念”。它要你用平安的念头,去盖住远方深渊的真相。这薄纸一张,是远行人用墨痕点起的一豆灯火,在无边的黑夜里,为家园照亮,照着归途,也暖了后来者凝望的眼。

如今指尖滑过多少消息,再难有这般以命相托的“勿念”。这封家书,替一个沉默的魂灵开了口,告诉这匆忙的人世,军衣里面裹着的,是怎样一颗滚烫又负重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