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7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置于重要位置,读写结合作为连接阅读与表达的关键纽带,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素养发展提供有效路径。本文立足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探讨读写结合教学的应用价值,提出单元任务群整合、情境化融合等实践策略,辅以具体案例,为教师落实新课标理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言语经验,发展逻辑思维,感受中华文化[1]。当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读与写割裂、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育的问题,而读写结合教学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学生通过阅读汲取语言精华与思维范式,借助写作实现知识内化与个性表达。高中语文教师需以新课标为指引,创新读写结合教学形式,推动语文学习向“素养培育”转型。

一、新课标视域下读写结合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助力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新课标确立的语文核心素养基础,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路径:例如学生先通过阅读积累《红楼梦》的人物对话、《乡土中国》的学术表达等素材,再借助仿写、撰写短评等写作实践,将经典素材内化为自身语言储备。这一路径契合语言素养“积累——梳理——运用”的循环规律[2],有效锤炼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创造性,为其他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思维发展与提升

读写结合的深层价值在于驱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阅读是思维“输入训练”,写作是思维“输出检验”。读写结合中,学生需对文本进行分析、质疑、重构,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同步发展,落实新课标“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核心要求。

(三)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课标要求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读写结合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实践路径。例如阅读《论语》后围绕“孝道的当代价值”展开写作,学生得以感悟中华文化精髓;对比研读《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中主人公面对冤屈时的不同抗争方式与精神诉求并进行写作实践,能让学生在理解差异中反思中华文化特质,在比较鉴赏中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二、新课标视域下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以任务群为统领,整合单元读写内容

落实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理念,关键在于以任务群为统领,整合单元读写内容。例如必修上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聚焦“劳动光荣”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芣苢》《插秧歌》中精准动词运用及场景铺陈等艺术手法,再布置“校园里的劳动瞬间”写作任务,要求运用课上分析的两种手法,最后对照课文修改初稿,让学生在读手法、仿表达、创作品的读写结合中实现与任务群目标的融合。

(二)创设真实情境,让读写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为让读写贴近生活,教师可设计源于学生实际的现实任务。例如在“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中,设置“修订班规班约”情境。学生首先研读《中小学生守则》及优秀班规范本,分析其条款的逻辑性、语言的简洁性与实际的适用性;接着分组讨论班级现存问题,结合阅读所得知识共同撰写班规草案;最后经班级集体讨论后修改定稿。此读写结合过程使学生既在阅读中掌握实用文体的写作特点,又在写作实践中解决了真实班级管理问题,有效衔接了读写能力训练与生活实践应用。

(三)借力跨媒介平台,拓展读写形式

借力跨媒介平台拓展读写形式,是响应新课标对跨媒介实践要求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围绕“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主题,教师先让学生阅读《登高》《琵琶行》等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格律,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赏析《经典咏流传》中《登高》的歌曲改编版本或网络平台上《琵琶行》的动态图解演绎,随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典诗词,创作适合短视频平台传播的“诗意解说文案”,或对比原诗与某一改编版本的艺术效果差异,录制“诗词对比赏析”音频。这种融合文字与视听媒介的创新读写形式,有效打破传统纸笔读写的边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切实落实新课标“在跨媒介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四)立足整本书阅读,构建读写链条

立足整本书阅读构建读写链条,是完成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目标的关键。以《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为例,阅读前可通过写作激活导向,让学生结合书名与目录撰写“核心概念猜想与疑问卡”,围绕“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核心术语记录下初步理解与探究方向,为深度阅读确立聚焦点。阅读过程中则以批注实现读写即时融合,引导学生尝试用生活化语言阐释“乡土本色”等关键概念,用流程图梳理章节的论证逻辑链条,关联现实生活或其他文本进行比较思考,并随时记录下对作者观点的质疑与追问。这种贯穿始终的“以写启读、以读促写”设计,有效强化了文本理解的深度,契合新课标“深化理解与迁移运用”的要求。

(五)实施多元评价,强化读写反馈

实施多元评价强化读写反馈,要求教师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例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开展驳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先学习《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中“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与逻辑技巧,再独立撰写驳论文。评价环节,学生首先依据“靶子明确性”“论据说服力”等指标进行自评反思,小组互评则聚焦“反驳角度新颖性”,通过小型辩论提出具体修改建议,最后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重点点评学生对“先破后立”结构的借鉴运用情况。这种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契合新课标“过程性评价”理念,聚焦思维过程的可见性,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思维断点[3],强化评价的反馈促进作用。

三、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读写结合教学,已超越简单叠加模式。其本质是以核心素养培育为轴心,通过任务群整合提供框架,依托真实情境激活内驱,借助跨媒介拓展表达,立足整本书构建链条,辅以多元评价优化反馈,形成“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的循环。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化理解新课标,探索创新读写结合路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语言的主动建构与娴熟运用者、思维的深度思辨与创新开拓者、文化的自觉传承与自信传播者。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方能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三位一体[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1):51-56.

[3]李海林.语文教学评价的范式转型与实践重构[J].基础教育,2021,18(03):56-64.

潮州市绵德中学刘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