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旅行是很多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做功课”。但很多家长会在带娃旅行后算一笔账:旅行几天花了不少钱,家长还要付出很多体力和耐心,孩子到底能记住些什么?学到了哪些本领?一笔笔账算下来,有的家长觉得“亏了”……
讲述:带娃旅行,强求“收获”有些难
小越今年暑假跟父母一起去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打卡”,几天玩下来,一家三口累得筋疲力尽。返回天津后,妈妈罗女士给小越布置了“收获日记”,想让孩子把在野生动物园里见到的、学到的记录下来。一听旅行回来还有作业,小越不干了,觉得玩就是玩,干吗还加上写作业这一项?于是,他干脆不动笔,就这么跟妈妈僵着。
罗女士说:“暑假旅行是很多孩子固定的安排,要是不出去玩一趟好像缺了点什么。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更希望通过旅行,孩子能有所收获,比如写一些见闻,记录一下游览的感受。小越开学就上四年级了,我们想让他把这趟旅行的趣闻写一些。这些天又见到了许多动物,看了不少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介绍,我觉得他要是能把这些记录下来,那就不虚此行了。可是孩子一听说要写游记,跟我冷战了一天。我没有退让,但也很头疼,毕竟每一次旅行,我们都投入了很多的财力、体力,耐心陪伴孩子,为什么让孩子记录一下旅行的收获这么难呢?”
建议:出行探索,激发“五大意识”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正高级教师王振刚说,关于假期旅行的收获,很多家长看重孩子是否写下了记忆深刻、文采飞扬的游记,这个标准过于僵化。本应是有感而发的随笔,变成了旅行之后的规定动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实际上,家长带孩子旅行,不仅促进亲子间的互动,更是提高孩子能力的好机会。
王振刚老师建议,对于旅行,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和期待。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积极性,引导激发孩子的规划意识、理财意识、探究意识、分享意识和反思意识。比如,孩子可以在出发前,去阅读与目的地相关的文章,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对行程进行规划、对旅行资金做分配计划。在一天行程结束后,对当天的活动进行回顾,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路线或消费安排。另外,希望家长不要在旅行结束后找孩子追要“回忆录”,对于旅行收获的总结应该更多体现在对孩子的引导以及跟孩子的互动上。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强调游与学的紧密结合。家长在带孩子游览时,可以跟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比如在游览文化古迹或名山大川时,可以想一想学过的诗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等。旅行中的学习既是有目的的,又是随性的,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把握好节奏。据《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