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序修
有读者读了《读书是要有独特眼光的——以读张培忠〈我的中师日记为例〉》之后,问我:“究竟是什么,让您对10个页码30则日记反反复复读了两个月,写了60则读书日记?在您看来,好的文学应该具备什么魅力?”
我说,我不是作家,也不是文学家,更不是文学评论家,原则上是没有资格谈论这个问题的。但我是语文教师,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研读和教了不少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产生了个性化的审美取向。认为能够吸引我的文学作品主要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良善的人性;二是真挚的热爱;三是真实的问题。《我的中师日记》充分体现了这三个特点,强烈地吸引着我。
良善的人性
文学是人学,文学形象主要是塑造人、反映人,文学作品主要是给人看、陶冶人。作家或说文学家,最核心的文学素养,就是对历史、现实、未来的热切关注,归根结底就是对人及其生存的自然、社会、世界的关注。这就意味着,一个好的作家或文学家,应该具有良善的人性。
有良善人性的人,才配当作家,才有可能成为好作家。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势必要细致观察、深入体验、发现和表现真实的人性。即便是揭露、抨击人性的丑陋和邪恶,也会让人洞见人性良善和人类正义的光辉。
人性是作品内在的灵魂。《我的中师日记》所写的是作者的中师生活,涉及的对象不是家乡就是学校,不是老师就是同学、不是亲戚就是朋友,都是作者能够亲切把握,自如驾驭的人和事,因而写得真实生动、具体入微,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丰富的情感,真实的人性。尤其是对父子之情、同学之情的挖掘,无论深浅,都是良善人性的表现,闪烁良善人性的光芒。
真挚的热爱
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完全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文学。没有对家乡的热爱,不足以写家乡;没有对祖国的热爱,不足以写祖国;没有对人民的热爱,不足以写人民;没有对民族的热爱,不足以写民族;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不足以写生活;没有对人生的热爱,不足以写人生。文学应该告诉人们:爱是不能忘记的!
《我的中师日记》,字里行间,都表达爱与热爱。因为对家人的爱,“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家人表达了绵绵的思念;因为对父亲病情的关切,梦中总梦到父亲在劳作,表达了对父亲焦灼的牵挂;因为对学校的热爱,对学校一些不良现象格格不入,表达了对学校的真切期望;因为对同学的热爱,对同学一些不良表现非常反感,表达了对同学的真诚寄望;因为对未来职业的热爱,对中师生与民师生学习上的差距进行了反思,表达了改进学习、以适应未来教师工作的强烈愿望,等等。
热爱的心灵只有长在家庭、家乡、民族、国家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开花、结果。因而,一个文学少年,之所以几十年后能够成为作家、成为文学大师,就是他具有一颗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乃至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心灵。这表明,文学心灵的成长和成熟,与其真挚的情感、真挚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真实的问题
没有真实的问题就没有真实的文学。真实的文学离不开对真实问题的关照。尤其是与社会、与生活、与人生息息相关的人性问题,有显性的、有隐性的,都需要作者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挖掘。文学的问题有特殊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民族性问题和世界性问题,不同的问题务必进行不同的艺术思考和艺术处理,以确保恰如其分地融进作品内容、情节中去。
《我的中师日记》直面真实的问题。有劳动态度不端的问题,有无视公共秩序的问题,有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问题,有阳奉阴违、不够真诚的问题,有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问题,等等。无论是哪一类问题,作者都能通过反思和思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良善人性的高度,对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人性化”处理,甚至运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智慧去解决具体、切实的人性问题,产生很好的文学效果。
文学问题的深刻关键在人性问题、人性矛盾的深刻。对人性问题、人性矛盾体验越深刻、感受越丰富,所揭示的问题和矛盾就越真切、越真实,写出来的作品就越生动、越丰实。《我的中师日记》涉及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感受、亲身顿悟,与其生命呼吸、人生成长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真实性、具体化问题,因而作品的可读性很强、情感和思想张力都很大。
这就是文学的真正魅力,也是《我的中师日记》强烈吸引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