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杰医生为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
在潮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略显安静的走廊里,林杰副主任医师正专注地查看一位老年患者的CT影像。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白大褂上,勾勒出一道沉稳的轮廓。从医二十余载,他在每一次与病菌的无声较量中,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方舱里的“心灵治愈师”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在疫情的最严重的时候,林杰参加了潮州医疗队支援广州方舱医院。在物资紧缺、人手不足的困境下,他和队员们迎难而上,每天连续长时间工作,确保800多名感染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但林杰深知,在方舱医院里,需要治愈的不仅是身体,还有被疫情击垮的心灵。一位有听力障碍的患者初到方舱时情绪激动,还有暴力倾向。林杰和队员们用纸笔,一笔一画耐心地与他沟通,最终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出院时,这位患者在纸上郑重写下“谢谢你们”四个字,让他们感动不已。
另一位让林杰记忆深刻的是余老师。隔离生活让原本开朗的余老师陷入严重抑郁,甚至有轻生倾向。林杰和队员们每天抽时间通过微信陪她聊天,从病情谈到生活琐事。当政策允许居家隔离时,林杰第一时间帮她联系社区。出院后,余老师给他们发来消息:“你们挽救的不只是我的生命,还有对生活的希望。”
精准诊疗揪出隐藏的“元凶”
走进林杰的办公室,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种感染病学专著和微生物学图谱。他说,现代感染科医生需要培养一双能够识别各种病原菌的“火眼金睛”。
今年接诊的一位老阿姨让林杰印象深刻。老人反复咳嗽咳痰几十年,常规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林杰仔细研究她的病历资料,从其肺部CT表现中捕捉到特殊感染的蛛丝马迹。通过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检测,最终帮助老人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针对性治疗三个月后,困扰老人几十年的顽疾终于得到缓解。
“作为感染科医生,除了要会看传统的传染病,还要掌握各类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能力,同时提高对危重症的临床诊治水平。”林杰说,“现代感染科已经进入精准医学时代。我们要借助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知识,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发现识别各种病原菌的‘火眼金睛’,揪出那些隐藏的‘元凶’。”
守住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前沿阵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林杰踏入医学院大门时,感染科还被称为传染科。随着卫生条件改善,传统传染病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感染科一度沦为医院的边缘学科。然而,2003年“非典”疫情的暴发,像一声惊雷,将这个被忽视的学科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传染病从未真正消失。”林杰说。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让他在感染科最低谷的时期选择了坚守。从“传染科”到“感染科”的更名,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标志着学科内涵的扩展——从传统的肝炎、结核、艾滋病,到各种细菌真菌感染、疑难感染病症,感染科医生的专业范围不断扩大。
作为科室负责人,林杰认为感染科发展要“平战结合”——平时解决各类感染病症,战时能够迅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平时解决‘细菌真菌感染、疑难感染病症’、战时‘呼之即来、战则骁勇’的感染科医师。”
除此之外,他指出医院感染科需形成临床诊疗、微生物病原诊断和院感防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大感染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林杰带领科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2022年,他还被评为潮州市市直模范机关创建先进个人。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林杰和无数感染科医生一样,日复一日地与病菌“共舞”,与时间赛跑,守卫公共卫生安全第一道防线。他们或许不像急诊科医生那样时刻面临生死时速,也不像外科医生那样能够“刀到病除”,但他们用专业知识和敏锐洞察,默默守护着公众健康的基石。林杰说:“在这场人类与微生物的持久较量中,感染科医生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
“每当成功诊断一例疑难感染病例,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那种成就感和价值感,就是对这份工作最好的奖励。”林杰说。在这个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医学领域,他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医者的初心与使命。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铿通讯员蔡希凡
图:市中心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