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堤古榕 (纸本水墨) 69×69㎝ 杜应强 作 2016年
□郑振强
潮汕平原地处亚热带,北靠丘陵山区,东濒南海。这里山明水秀,丰饶富庶,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书画艺术蔚然成风。
潮汕的山川气候、风土人情虽不像北国的苍莽、雄奇、浑厚,却以自己的清雅、秀丽、淳美,陶铸了一种独特的平原情韵。独特的潮州文化给予潮汕绘画以艺术的滋养。这里的画坛已凝聚起由众多画家组成的艺术群体,躬耕于潮汕平原的画家们,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怀有炽热的爱。他们不倦地发现家乡的美,表现家乡的美。这种酷爱之情,铸就了南国潮汕画家们共同的艺术审美观,融合了潮汕平原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潮汕画坛特有的精神内涵和形式张力。著名水墨画家、汕头画院原院长杜应强堪称潮汕画坛的佼佼者。他生长在这丰饶潮汕平原农村,拥有一个秀美而清奇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天地里,勃发着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魅力、融合着传统的审美意蕴和鲜明的时代意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杜应强一直以艺术家沉稳的气质和敏锐的美学感受力,以他那质朴、含蓄、抒情的艺术语言,百折不挠的激情,在水墨山水画领域不倦地探索,展现滋润画家艺术生命的故土,展现理想的诗美境界。在画家的笔下,故乡那绿野、古榕、山峦、海滩,那烟云、暮色、春风、秋雨,构成了画家水墨世界中秀逸的风景线。画家通过流动、变化的形象思维的创造,通过对潮汕风物的取舍、选择、升华,用丰富笔墨表现画家自己深深的乡情和生活赋予他的感悟,并创设出充满灵逸南国潮汕的艺术气度的水墨景观。
半个多世纪来,他的艺术创作硕果累累:水墨画作品《月上榕梢》和《村口古榕》等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他的水墨画榕树作品还被选送随神六飞船上了太空。部分作品入编《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中国当代美术》《百年中国画集》《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等大型画册。出版有《杜应强国画集》《杜应强版画集》《杜应强速写集》《中国现代名家画集·杜应强》等几十多册。
中国水墨山水画经过上千年来成千上万画家的前赴后继艰苦耕耘,使得它在外在形式、笔墨技巧上形成了高度的程式化和规范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出色的水墨山水画家总不满足于对传统的继承,而是执着地追求新的表现方法、新的意趣,追求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开拓新的境界。杜应强也是这样一位不倦的探索者。他的水墨山水画在观念形态的更新中,善于从平凡景物中挖掘灵性,注重画境的升华,以意蕴精深为最高境界。他在继承水墨山水画的审美规范的基础上,苦苦寻找自己的切人点和主攻方向,在水墨山水画表现家乡榕树语式的探索上投下更大的热情。作为审美对象的榕树所具有的自然特性,容易引发人们对坚韧、求实、随遇而安的精神品质的联想,榕树还由于长寿、常青而被人们视为饱经岁月、阅尽沧桑的生命象征。画家除表现榕树的优美自然形态外,更多的是歌颂榕树的生命力。使人萌生一种抚今追昔、沉思人生的感情。
杜应强之于榕树,纵情如斯。他从小就受榕树精神的熏陶,从爱榕、崇榕,进而画榕,足迹遍及潮汕平原的村落山庄,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素材,积蓄了大量榕树形象的千姿百态。一往情深,数十春秋而不懈:从写生、写意到意象创造,再到追求气韵风采,以生动笔墨熔铸榕魂。
画家在探索榕树审美语言方面经过反复尝试和不断总结,成功地营造了许多新颖的肌理艺术语言,表现了传统水墨画没有过的美感,开拓了水墨山水画的新路,展示了画家的自我价值。
在水墨山水画创作中,肌理蕴藉的形式美和状物传神的艺术功能,今天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审美活动的一个新课题。杜应强在水墨山水画创作的技艺美探索中,墨、色、水、形、线、笔性、纸性在他的手里已驾驭得出神入化了。但他还不断探索运笔、运墨机制的变革,将突破口选择在肌理状物传神的功能的研究上。他经过长时间悉心研究和系统把握,充分发挥水墨对宣纸的飞化、渍晕的特性,“临见妙裁”,因势取形,以神造意,营造出了或淋漓酣畅,或朦胧奇幻,或斑驳朴拙等种种的墨痕肌理。其营造的肌理艺术效果,最为引人瞩目的,它是运用笔与笔之间的空隙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水线肌理,除用以表现原野的远近,山峦的层叠、滩涂的陡缓、云朵的变幻等外,尤以水线肌理表现榕树的躯干、枝柯,诠释千姿百态的榕树生命形态,独树一帜地拓展画面联想的空间,丰富了作品的审美视野。
水线肌理,即画家根据宣纸和墨的特性,在作画时笔触周围渗透出一道均匀的波状起伏的水痕,再叠上一笔,原渗出的水痕不沾墨或颜色,而形成一道白色的水线现象。画家通过运笔的长短、粗细及浓淡有别、徐疾不同的自如挥洒,随形而生,随象而存的水线肌理,自然衔接地达到物象表现的目的。运用水线肌理语言产生的艺术效果来表现榕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这种没骨法画榕树,没有前例可循。从没骨中“见骨”,难度很大。杜应强穷几十年之功,心无旁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开拓,终于摸索出一套成功的技法。画家以准确的运笔,按物象的前后起伏而挥洒,这样笔痕之间的水线肌理自然地表现了榕树雄伟的躯干、繁复的枝丫的阴阳向背的空间关系,尔后再辅以概括的线条表现树髯,以点并置、相聚成簇,表现繁茂的树叶。画家这些运用水线肌理艺术魅力表现榕树的作品,运笔果断利落,既注意物象的造型准确,又注重用笔的随意性,讲究“写”,挥写不重复,具有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杜应强还常在表现榕树的画面上,点缀以焦墨刻画的耕牛。榕树与耕牛,互相映衬,自然和谐,宁静淡泊,意蕴深邃。这里介绍杜应强这幅《长堤古榕》,就是没骨法画榕树,水线肌理运用得十分成功之作。这幅作品构图饱满,画面凝练概括,笔痕之间的水线肌理妙趣天成,悦目畅怀,状物传神,形象地表现在雾霭笼罩下广袤榕树世界的神韵风采。画家还以浓墨表现古榕下憩息的耕牛,榕树与耕牛,互相映衬,自然和谐,诗境与乐韵交融,清新脱俗,令人回味无穷。
杜应强水墨山水画有独到的技巧,特别是他在榕树创作实践中水线肌理的探索,成功地将地域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它集形象、感情、思想、语言于一体,融汇着南国的滋润和空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一种与温馨润泽的乡土相关联的艺术语言。他画中的清雅、透逸、空灵之美,完全可以与北国苍茫、博大、壮美的画风相照应。正是南北迥异审美取向的相互辉映,我国画坛更显得异彩纷呈,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