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韩江星火耀华夏 红色文化续新章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08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观看更多内容

  潮州文化大讲堂“探索活化历史建筑 展现新时代新风采”系列活动第二期活动现场。

  黄景忠

  陈立佳

  陶永庆

扫码观看更多内容

潮州,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片浸润着革命热血、承载着光荣传统的红色沃土。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风雨如晦的艰难岁月里,潮州涌现出一批投身革命文艺事业的青年才俊。他们积极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创建与活动,为推动革命文艺发展、传播进步思想作出重要贡献。

7月31日,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潮州日报社承办的潮州文化大讲堂“探索活化历史建筑展现新时代新风采”系列活动第二期,以“韩江星火耀华夏”为主题在陈伟南文化馆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左翼文化运动的六位潮州英杰——洪灵菲、戴平万、柯柏年、冯铿、陈波儿、梅益,邀请韩山师范学院原副校长、云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黄景忠,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立佳,市关工委讲师团革命传统教育讲师、“五老”宣讲员陶永庆,从六位英杰的具体事迹、革命文化精神出发,探寻他们对当前党史研究和当代青年教育的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是潮州作为重要红色文化传承地自觉担当历史责任、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的生动实践。让我们从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中汲取智慧力量,擦亮“红色潮州”的文化标识,为奋进新征程凝聚不竭的精神动能。

韩山师范学院原副校长、云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黄景忠:

“左联”潮州英杰是加强文化交流

建设文化强市的红色名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左翼文化运动的六位潮州英杰为核心的文化群体崛起,是文化、政治和本土导师引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文化层面来看,1860年汕头开埠后,地方文化呈现出相对开放的特质,外来思想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入。一种是教会学校,当时不少外国人在潮汕地区办起教会学校,柯柏年、冯铿等人就曾在汕头的教会学校读书。”黄景忠介绍,他们在那里学的是西方的课程和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比封建主义思想要进步很多。“另一种是南洋华侨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潮汕地区大约有200万人到南洋谋生,他们接触到先进文化后,把这些文化带回老家,甚至有年轻人从新加坡带回2000多册《社会主义的史略》《共产主义的浅说》等进步书籍。有的华侨赚钱后还会在家乡办学,这让当时潮汕地区的思想和文化氛围越来越开放。”

在政治层面,黄景忠指出,大革命时期革命中心虽然在广州,但潮汕地区包括潮州可以说是“当时革命的次中心”。他解释,两次东征主要由周恩来指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在东征军中占主导地位,再加上南昌起义军来到潮州,以及海陆丰的农民运动,很多年轻人受到革命影响,甚至直接参与其中,比如洪灵菲、戴平万到海丰参加农民运动,柯柏年直接投身革命斗争。

另外,本土马克思主义导师的影响也很关键。黄景忠提到,潮州的李春涛、澄海的杜国庠、海丰的彭湃,这三个人在日本留学时受河上肇教授影响,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传播这种思想,六位潮州英杰等群体都受到他们的影响。比如,李春涛担任金山中学校长时,影响了洪灵菲、戴平万等人;杜国庠在金山中学当校长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受其资助在金山中学读书的梅益此后也走上革命道路;陈波儿曾邀请彭湃到她家讲解农民运动。

谈到潮州传统文化与革命道路的关联,黄景忠认为,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培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但更直接推动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还是当时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传入的西方先进思想。

黄景忠在谈及左翼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时表示,他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左翼先进文化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1929年中共中央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后,陆续成立左联、社联、剧联等组织,潮州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洪灵菲、戴平万是左联的筹备委员会成员,左联成立时,洪灵菲是七常委之一,戴平万是左联最后一任党团书记;柯柏年是社联发起人及党团成员。另外,陈唯实是社联的骨干成员,后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杨邨人任剧联首任党团书记,陈波儿是剧联骨干。另一方面是创作上的引领者角色。文学上,洪灵菲被蒋光慈评价为新兴文学的突出者,戴平万被阿英称为新兴文学的花蕊之一,冯铿被左联称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洪灵菲、戴平万还是新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最早实践者。在社科界,柯柏年翻译的《国家与革命》最早传播了国家学说,陈唯实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方面贡献突出。

“左翼文化运动的六位潮州英杰的事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崇高革命精神,是重要的历史人文和红色文化资源,是潮州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形象、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载体和精美名片,他们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在新时代仍将激励青少年奋进。”黄景忠说。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立佳:

为理想甘愿奉献的精神值得传承

围绕左翼文化运动的六位潮州英杰与家乡的历史交集、史料挖掘、宣传举措及精神传承等,陈立佳展开分享,重点谈及他们与潮州的深厚联系及当代价值。陈立佳说:“他们生在潮州,长在潮州,养在潮州,与潮州这片土地有很深的交集。”

洪灵菲与戴平万都曾在潮州城南小学就读,国文老师正是戴平万的父亲戴贞树,后来两人一同考入金山中学,在校长李春涛的引导下开始接触进步思想。洪灵菲的入党介绍人是潮州人许甦魂,1927年秋,他与戴平万从上海赶回汕头投奔南昌起义军,起义军转移后,两人在洪灵菲的故乡江东镇红砂村住了约一个月。戴平万还曾在1926年11月回乡筹集出国资金时,应潮州城一位老板之邀上街演讲,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国内外革命形势。

梅益的成长轨迹也深深扎根于潮州,他与洪灵菲一样就读于城南小学和金山中学,还曾在城南小学担任五、六年级国文教员一年半的时间。柯柏年同样就读于城南小学,1925年随周恩来率领的东征军来到潮州,担任总政治部社会科副科长,同时在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任政治教官。1927年,冯铿在彩塘小学教书时,还负责农会夜校教学,教不识字的农民和妇女认字,而介绍她入党的正是柯柏年,这让她真正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这些与家乡深深的联结,为今天的史料挖掘与宣传奠定了基础。陈立佳表示:“宣教,学习宣传教育,是我们党史研究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借助省委宣传部的革命遗址保护修缮资金,市委党史研究室帮助洪灵菲、戴平万、柯柏年等英杰的旧址申请资金,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挖掘整理和展陈布展。同时联合我市主流媒体开辟“红色讲堂”栏目,推出六杰系列报道,还通过《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潮州日报》及党校《学习研究》等刊物,全方位介绍左翼文化运动的六位潮州英杰事迹。党史研究室的班子成员以省百姓宣讲团、省青年讲师团、市委宣讲团成员等身份,走进机关、学校、村居等地开展宣讲。

在陈立佳看来,左翼文化运动的六位潮州英杰的精神对当代青年有着重要启示。他们身上那种“过渡者”的清醒意识,那种为理想甘愿奉献的精神,值得传承。洪灵菲在《流亡》中曾写道“这光是如此的美丽,我愿意为这美丽牺牲我的生命”,戴平万在《出路》中也说“我是一颗忠实的沙砾,我为革命陶醉了”。这些话语背后,是坚定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这份精神能转化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找到更加广阔的人生意义。

市关工委讲师团革命传统教育讲师、“五老”宣讲员陶永庆:

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潮州一批青年才俊投身革命文艺,在白色恐怖中以笔为枪,参与左联活动,贡献卓著,左翼文化运动的六位潮州英杰便是代表。活动中,陶永庆逐一介绍了六位英杰的基本情况。

“洪灵菲是潮安江东红砂村人,1918年考入金山中学接触进步思想,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作为发起人参与左联创建,当选首届常委,著有《流亡三部曲》等作品,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陶永庆介绍,戴平万与洪灵菲有着相似的求学经历,同样参与左联创建,曾赴东北助力抗日武装发展,上海沦陷后任左联最后一任“左联”党团书记,1945年在苏中区党校所在地兴化去世。

谈及冯铿,陶永庆介绍道,这位潮安枫溪云步村人1929年赴上海加入共产党,是左联骨干,以苏区为素材创作小说,1931年被捕牺牲,年仅24岁。陈波儿来自潮安庵埠,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主演《桃李劫》等爱国抗战电影,后赴延安参加文艺座谈会,是中国人民电影开拓者和新中国电影教育奠基者,1951年在上海逝世。

另一位英雄人物柯柏年,原名李春蕃,受堂兄李春涛影响向往革命,1923年起翻译马列原著,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外大使,是著名的马列翻译家和国际问题专家。梅益原名陈少卿,1935年加入左联,翻译《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成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抗美援朝时期,梅益将他的稿酬捐出购买了一架战斗机送给志愿军。

左翼文化运动的六位潮州英杰对潮州当代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他们的人生经历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文化涵养和革命斗争精神,他们富有思想和抱负的,是早期的拓荒者和追梦人。”陶永庆认为,这些英杰怀抱赤子之心投身民族革命,以笔为刀直击敌人要害,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爱国之歌,他们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

“他们的文化涵养和革命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开展伟大复兴事业建设中,不断砥砺前行的巨大动力和能量。”陶永庆表示,对青少年而言,这些英杰怀赤子之心投身革命的经历,能激励新时代青少年好好学习,在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文字整理: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烨凰丁玫

□摄影: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春生

□统筹:吕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