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应用
日期:08-13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既契合课程标准的育人要求,又能有效破解思想政治课存在的“满堂灌”问题。因此,探索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高中思政课”)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创设有效探究情境
探究式教学始于情境,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通过创设真实、典型、适切的探究教学情境,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达到“境中学,境中思”的效果。
一是情境创设要“真”,即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由“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当多观察、勤收集、精筛选,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过并且与课本知识适配的事例。既要防止虚构伪编,又要避免陷入简单照搬、道听途说、堆砌漫灌等误区。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境相联结,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情境创设要“正”,即积极向上、奋发向前。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不乏误导性的错误舆论信息混杂其中。而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教师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选取正面典型的事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善于明辨生活中、社会上的是非善恶。三是情境创设要“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勤于创设存疑、复杂、冲突的探究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感知复杂情境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价值认同与理性思辨。
二、巧设探究“问题链”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困惑或疑问引发的。探究问题是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持续深度思考的关键,而序列化“问题链”更是通过一连串既相互独立又深度关联的问题推动“探究成链”。活用、善用“问题链”,对提升高中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聚焦性原则。“问题链”的形成绝非任意问题的随意堆砌,而是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剖析课程标准、全面梳理教材内容,找准问题设计的切入点,精心设计一系列指向思维进阶、聚焦素养培育的探究问题,凸显“问题链”的价值导向。并且根据教学难点盲点巧妙地形成有效追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挖掘教材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攻克难点瓶颈、突破盲点壁垒,深化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进而构建起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
坚持层次性原则。“问题链”包含核心问题、主问题及多个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子问题。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和最近发展区,形成主问题统摄与各个子问题链接落实的序列梯次,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演绎顺序,使每个子问题成为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促进思维进阶的“脚手架”,让学生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的过程中“抽丝剥茧”,拨开思想的迷雾,形成科学思维,以辩证理性看待时事政治。
三、拓展探究教学形式
传统探究式教学大多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讨论形式,缺乏创新性与多样性,学生参与积极性欠佳等情况常有发生。为此,必须拓展教学形式、打造趣味课堂,通过营造开放、有趣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高中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抬头率点头率”。
“角色扮演”形式。借助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沉浸角色中能够换位思考,深化情感体验,以便发挥“以思促信,以信导行”的功能。准备阶段,教师要做好统筹安排工作。深入分析教材知识,选择适用角色扮演进行讲授的框题,合理配置角色扮演与知识讲授的时间,采用学生自愿或教师分配的方式挑选适量学生,展开人物角色分析以及剧情熟悉。实施阶段,教师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认真记录探究活动全过程,维持好课堂纪律,指导全班学生体味角色思想,围绕剧情发展思考探究问题。遇到冷场状况,教师应随机应变,适时点拨引导。评价反思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主题辩论”形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有序组织学生课前就“可辩之题”进行资料收集、观点整理,课中以“辩论赛”形式开展探究式教学。学生就探究问题自选持方展开讨论和辩论,经过开篇立论、双方攻辩、总结陈词三个环节的理论深思、情感咀嚼,不断碰撞出思辨火花,在激烈的交锋中辩出真知灼见。通过与组员交换意见、梳理观点,推动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探究话题。探究课堂成为学生逻辑表达的舞台,教师则是场上维护秩序的裁判,帮助学生在复杂辩论局势中深化对“可辩之题”的理解,自觉遵守社会公序良俗。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和显著的实施价值,必须坚持素养导向,完善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模式,为培育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方法论支撑。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玉霞曹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