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身老文章健 家贫德业丰

日期:08-10
字号:
版面:第04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民国《寿昌县志》曾华盖序书影

  民国《寿昌县志》卷首历届修志名录书影

□陈贤武

诗书守道惟师孔

忠恕传心不忝曾

曾华盖(1642-1711),字文垣,又字乃人、喟莪,海阳(今潮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曾栋奇,字砥慈,年轻时就考中秀才进入府学学习,在学生中名声很大,但屡次在科举落第,于是更加勤奋学习毫不懈怠。知府吴颖知其能,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聘修《府志》,在十八年序末云:“其佐予参稽考订之劳者,诸生杨闱、曾栋奇、陈士榢、邹庆春,也例得并书。”康熙十六年(1677)病逝,年近古稀。后以子得赠吏部员外郎。

曾华盖自幼聪明过人,擅诗文。师事有“岭海文献”之称的著名诗人陈衍虞。以揭阳学廪生中清康熙五年(1666)举人,九年进士,分发到吏部观政(实习)。因母逝,回家守制。期间,与友人倡立简社,相与赏奇析异,讲学不倦。当时潮州总兵刘进忠非常器重他,但曾华盖察觉到其有朝秦暮楚的异心,敬而远之。

刘进忠,辽宁辽阳人,原为明总兵马得功的部校,清顺治二年(1645)随马氏降清,至康熙八年(1669)累升为潮州镇总兵,隶属靖南王耿精忠麾下。康熙十三年,镇守福建的耿精忠呼应吴三桂等,举兵叛清,史称“三藩之乱”。刘进忠接受耿氏颁发的“宁粤将军”印,重复明制;又接受台湾郑经的“定虏伯”封号,改用明永历年号。并暗中派人招揽曾华盖,但没有找到。曾华盖早与同年举人林钟悄悄换上便装离家,远避到江南游学去。

康熙十五年,清军重兵南下。十六年三月,耿精忠降清,引清兵攻郑经,郑经退守厦门。刘进忠孤立无援,于六月再度降清,留任潮州总兵。十七年召进京城。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昆明,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平定。二十一年耿精忠与刘进忠在京被凌迟处死,枭首示众。刘进忠在潮州反清,始于康熙十三年,迄于十六年,前后三年,在潮州产生较大的影响。创作于清光绪间的历史小说《三春梦》,写的就是这段故事。

不作身前计

宁图去后思

今韩祠内北廊北壁有曾华盖所撰《重修韩公祠广济桥碑记》,立于康熙二十年(1681)五月,末仍署有“赐进士第、吏部观政、治年家晚生曾华盖拜撰”。其后方赴吏部候选,二十一年(1682)任命为浙江寿昌知县。四川提学道曾王孙说他“风仪严整,意致翛远”,内心充实自足而不羡慕身外之物。(见《鹪寄堂诗集序》)带家眷莅任,“乏费,典屋以行。”(《署中感赋》自注。)

寿昌县始置于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初名为新昌,晋太康元年(280)改名为寿昌,至1958年11月并入建德。其地“地狭而瘠,民啬而野,舟车不通,无鱼盐贸迁之利,故其俗俭而易足,然颇惑于鬼神。”(民国《寿昌县志·食货志·风俗》)对于他的政绩,民国《寿昌县志·职官志·名宦》记载:“甫至,榜于城之四门曰:‘斗大山城,凋残已极,百姓方有疮待补,县令并无丰可抽’云云。多方抚绥,若疾痛而噢咻之(就像对待自己病痛时那样去安慰照料)。修邑乘,建尊经阁。岁旱躬祷岩山、圣水池,呼吸而得雨。”有民谣:“毋苦灾,曾侯来;曾侯来,生我侪(同类的人们)。”(清·毛可威《灵雨记》)

值得一提是在任主抓文教。县学宫明伦堂行将倒塌,“邑令曾华盖选为首事”,督工审料,不数月而文庙明伦堂、敬圣祠、两庑及乡贤祠重加修辑,焕然一新。又感于旧志“自顺治癸巳以来,三十年事迹未经缀续”,“敬延学博士及弟子员等参互考订,一正旧帙之讹,……并博访舆论、家乘,以接后事,为卷一十有二,为门若干,庶几记录详明”而成《新修寿昌县志》,继明代潮州先贤李思悦的嘉靖《寿昌县志》后又一创举,并形成了良好的修志传统,诚如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五华人钟沛在乾隆《县志序》感慨说:“寿昌邑志,一修于前明嘉靖间李令海阳仰山,再修于本朝康熙间曾令揭阳文垣,二公皆粤籍也。余以同乡后进,于前哲无能为役,乃从百数十年后复踵而成之。吾粤之从宦者于斯地,若有前因”。(民国《寿昌县志》卷首)曾任浙江甲子科(1684)乡试同考官。

因忙于公务,疏于照顾家庭,致使长子救治不及时,病逝于署内。故陈衍虞《寄曾文垣门人》有“仁风所扇,治声沸越,闻贵治有‘曾佛子’之目。”

二十四年“由寿昌令奏最”,(清·孟亮揆《征车草序》,下简称“孟序”。)被选拔入京任职。因担心“长安百物皆贵”,俸薄难以糊口,先送妻子回乡,有《乙丑腊月遣内归里》诗:“不是轻分袂,神京索米难。别离人易老,霜雪路偏寒。……一枝犹未定,何处寄鹪安。(时屋尚典他人。)”道出了“做官难,想做清官是更加难”之无奈与酸楚!

薄宦燕山外

怀乡鳄水隈

初任吏部文选司主事,迁稽勋司员外郞,转考功司,授奉直大夫(正五品)。在清代,吏部下设文选司(负责干部选拔、分配、任免)、考功司(负责官员考核)、稽勋司(负责管理官员资历、守制、终养)、验封司(负责管理官员封爵、奖励、抚恤、士官世袭)四司。其中文选司、考功司的郎中及副职员外郞是核心岗位,任免权必须由皇帝圣裁。而曾华盖能从知县升任此重要职务,足见其任事能力。他供职勤谨,数蒙温旨赏赐。“天曹为主爵之官,先生清通简要,望隆朝端。寻奉命抢材三楚,得人最盛。”(孟序)所谓“抢材三楚”,是指他以吏部员外郞身份出任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湖广(今湖北、湖南)乡试副主考。(主考官为编修周金然。只设一正一副。)是科录取45名举人,其中谭尚箴、海凤翥、车鼎晋、万为恪、王一导、马龙骐、叶道复等人,后皆中进士,能恪尽职守。但不久之后,因受同僚犯错牵连,被降级处分,遂“请假里居”,(孟序)“寸心无愧怍,归兴亦欣然。”(《归兴》)年七十卒于家。乡人私谥曰文靖。入祀海阳县忠义孝弟祠。

归装惟幞被

宦业在诗篇

曾华盖博学多才,著有《喟莪诗文集》四卷(内有《鸿迹猿声集》《征车草》《鹪寄堂诗集》《楚游纪事诗集》)。尤擅以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张经《喟莪诗文集弁言》有“吾友文垣,少时称‘五字长城’”。中年以后阅世日深,创作技巧也日益圆熟。同年友曹燕怀比拟杜甫,“乃出诗稿以示,细读之,知其语语出于至性,与少陵之大旨相符。”(《鸿迹集序》)孟亮揆则言可比肩柳宗元,“假使子厚而在今日,见是诗,当不知若何击节,而谓先生之才,非独钟于阳德,人不宝先生之才,而惟纷葩瑰丽之是宝者,吾不信也。”杜与柳的个性非常相似,虽然身处不平之中,但却一直保持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这种特点在曾华盖的诗作中时见。

他在潮州城宅邸有二处。翁子光《潮城乡宦宅第考·四续》(《潮安商报》1948年12月14日):“曾进士第,太平路灶巷口西向,有古屋一所西向,三进,门首榜曰‘进士第’。询之邻人,知是清康熙九年进士曾华盖之第。”今在太平路大竹巷至金聚巷一带,现仅存建筑在417号,呈三进一后包布局,周边从厝等附属建筑已改建成住宅楼,具体布局不明。一进深五楹,左右侧间已改建成临街骑楼,仅有门楼门框及石墩遗存,门簪为木制抹角方形造型,无明显花纹;二进深九楹,建筑已毁,尚有部分柱础石散落于院内;三进深十一楹,遗存有一侧心间柱扇构架,用料简约,由穿枋及弯板串联起各承楹柱,筒脚为如意嘴造型,挑檐构架无存,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据《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在打银街曾厝巷巷头标注有一座北朝南的宅邸——“曾华盖宅”,“曾厝巷”由此而得名。又据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贞节坊,在城曾厝巷口,为吏部郎中曾华盖之叔曾良在妻陆氏建。”因节孝坊多建于坊主所居巷道上,可作旁证。但现时的巷已无曾姓,早在清末,宅邸被变卖成官产,为潮州官府税务局的办公场所。1915年前后,改建成先丰林公祠,坐北朝南,四进四天井,总面积980平方米,前两进为祠堂,后两进与相连向东偏门门厅为住宅,偏门开在打银街,后墙临小鱼市巷,规模较大。2012年列入湘桥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