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小记者们!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又要在这个“十一”集结了,这次我们将走进兰州市皋兰县什川百年古梨园,探究随处可见的古梨树,为何在此能生存数百年且依然硕果累累。它的“长寿密码”是什么?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去参观,还将化身“小农夫”与古梨园非遗传承人一起学习梨树古法种植技艺,在动手实操中感受古老的种植智慧,并用创意把秋天的味道“封印”在画布上!准备好了吗?一场趣味盎然的生态之旅即将开始!
古梨树为何能活500年?
黄河在这里蜿蜒出S形弯道,千万年冲积出肥沃阶地,造就了“旱不荒田,涝不淹地”的天然秘境。这里的“树王”已近500岁,却依然硕果累累,靠的正是先民留下的生态智慧:“上林下田”的立体农耕格局让梨树防风固沙,树下套种的作物自然增肥;非遗“天把式”技艺仅凭木杆就能管护十余米高的树冠,还有掸花震虫、烟汁杀虫等绿色妙招。这个长假,就让我们亲手揭开古梨树“长寿密码”!
跟着非遗传承人学15道古法技艺
我们特邀古梨园的“活字典”——非遗传承人亲授技艺,从栽植、嫁接、修剪到授粉、吊枝15道古法流程逐一解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古人是如何让果树健康生长的?铁犁、耙子等老农具藏着哪些学问?在动手实操中,这些答案将一一揭晓。
体验完农活,还能直奔梨园深处,亲手摘下带着晨露的脆梨,咬开的瞬间清甜汁水迸发,这是从枝头到舌尖的极致新鲜。这里的梨自然生长、无催熟无农药,采摘的乐趣与鲜美的滋味,才是秋天最本真的味道。
把秋天“敲”进布袋,出镜秀成果
在五彩斑斓的梨园里,还有超有趣的“捕秋任务”!拿起锤子与布袋,用植物拓印这一古老技法,将枫叶的红、梨叶的绿“封印”下来,让大自然的指纹伴随成长。
活动尾声的小记者成果发布会更不容错过!出镜分享收获与感悟,表现优异者还能斩获“古法种植技艺小小传承人”证书,这份荣誉绝对是假期最闪亮的勋章。
活动须知与温馨提示
活动时间:10月1日全天(上午9时在白银路甘肃日报社集合出发,下午5时前返程)
注意事项:为保证每个孩子的课程质量和参与体验,请孩子们独立参与课程。
请家长给孩子准备以下物品:
1.背包,建议轻便双肩包;
2.请孩子们带上水杯;
3.早晚温差大,注意保暖,建议带上方便的外套;
4.徒步鞋或运动鞋;
5.可自备零食。
从黄河岸边的生态智慧,到指尖的农耕技艺,再到画布上的秋日印记,这个“十一”,让我们在百年梨园里读懂劳动的价值,收获知识与欢笑!甘肃小记者们,带上好奇心集结,一起书写属于你的农耕成长故事吧!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