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兰州晨报

不“新”也不“旧”,霹雳舞尴尬了吗?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A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刘清漪在比赛中刘清漪在比赛中,她最终获得亚军。 新华社照片

世界运动会不缺新鲜感:或是鲜为人知的小众项目,或是大众项目的新规则、新玩法,总能激发记者和观众的好奇心。

然而,当记者走进成都世运会的霹雳舞赛场,却有了些不同的感受。

与壁球、棍网球、腰旗橄榄球这些“准奥运项目”相比,霹雳舞的身份看上去有些尴尬:既不再“新”,又不完全“旧”。

四年前,它还是“锃光瓦亮”的新兴项目,顶着巴黎奥运会新项目的光环,话题性十足,一时风靡;如今经历了“入奥又出奥”的过山车,霹雳舞已从“新锐”变成“前辈”,热烈依旧,但少了几分新奇感。

记得霹雳舞首次亮相大赛时,观众会为“freeze(定格动作)”“powermove(力量动作)”惊叹,记者则忙着解释术语、竞赛规则和文化背景。如今,由于项目的普及和赛制的固定,看台上观众聊得更多的是“671(刘清漪)今天能不能夺冠”;记者的关注点也从大众科普,转向更为专业的比赛策略与竞技表现。

这种变化并非项目热度退潮,而是其进入新阶段的信号。但对以“新鲜感”为底色的霹雳舞而言,这本身就带着矛盾。

一方面,奥运会的推动让规则更清晰、训练更专业、培养路径更完整。霹雳舞逐渐脱离“街头小众”,成为一项具备稳定国际舞台和训练体系的竞技运动。从亚锦赛到世锦赛,从青奥会到世运会,再到国内联赛,舞者们有了更多舞台,成长速度明显加快。

另一方面,随着项目和比赛逐渐从“新鲜”走向“日常”,日复一日的训练和固定的成绩标准,使得原本街头化、随性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刘清漪曾在奥运期间接受采访时说:“舞蹈来源于生活,有时候没法死记硬背,要听从我的身体和思维,它与我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然而,当训练占据了大部分生活,如何平衡竞技表现与创意表达的问题随之显现。

上一届美国伯明翰世运会,首次被纳入的霹雳舞比赛同时也是首场可获得奥运积分的比赛,参赛运动员几乎全力以赴“为奥运而战”。而在成都世运会的舞台上,比赛选手们的整体风格,也存在着微妙的“重心偏移”,从过去奥运备战时期追求难度,注重“大招”,转为更倾向于回归个人风格和舞蹈性。许多选手表示,他们在舞蹈中展现了自我。

对于霹雳舞而言,奥运会只是舞台的一部分,生活、街头和自由表达才是它的根基。没有绝对的“最佳路径”,当下的节奏,也许正是最恰当的安排。

据新华社成都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