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清晨,推开民宿吱呀作响的木门,青苔在青石板缝里漫出湿意。巷子深处飘来糯软的吴语,卖桂花糖粥的阿婆正揭开竹蒸笼,乳白的雾气裹着桂花香,在灰瓦白墙间织出一层薄纱。
沿着巷子走,转角撞见一堵爬满木香花的矮墙。藤蔓从雕花窗棂探出头,淡紫色的花串垂在黑檀木招牌上。
推门进去,老榆木桌上摆着锔瓷茶碗,穿蓝布衫的掌柜正往紫砂壶里投碧螺春,茶叶在热水里舒展时,窗外忽然落起细雨,打在院中那棵百年银杏的叶面上,沙沙声像谁在低声絮语。
巷子尽头是座石拱桥,桥下乌篷船正缓缓划过,船娘的吴歌被雨丝揉碎在碧波里。对岸的评弹馆飘出三弦声,弦音绕着廊下晾晒的蓝印花布打转。我蹲在河边摸着青苔石栏,指尖触到凹痕里的湿润,忽然想起阿婆说这巷子曾住过民国的诗人,他笔下“丁香一样的姑娘”,或许也曾在这样的雨天,撑着油纸伞走过这布满青苔的桥面。
雨停时,夕阳给青瓦镀上金边。巷口的糖画摊前聚满了孩童,老师傅手腕翻转间,琥珀色的糖丝在青石板上凝成飞腾的龙。我舔着刚买的糖画,甜意顺着舌尖漫开,忽然懂得这巷子的妙处:它把时光熬成了蜜,藏在每块青石板间的褶皱里,等着有缘人来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