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兰州晨报

从无声世界到大学校园的逆袭路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3岁确诊听力障碍,到高三右耳听力骤降至重度,再到收到6所高校的录取邀请,最终顺利被天津理工大学录取,18岁女孩黄鈺雯的人生,在与寂静博弈中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新篇章。

A    努力学习圆梦理想大学

当邮政快递员将那个印着“录取通知书”字样的红色特快专递递到黄鈺雯手中时,这个18岁听障女孩深吸了一口气。她小心翼翼地沿着信封边缘撕开,“天津理工大学”六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而这份录取通知书的背后,是一段被揉碎了又拼起的青春。在黄鈺雯家中的阳台上,记者看到有三大摞厚厚的书本堆成的书角,她告诉记者,这些是她高中三年全部的书本和试卷,现在望着这些厚厚的书本,再看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她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像这些夹杂在课本里的白色试卷,都是我决定文科转理科后,为了重新学物理而刷的各种试卷、背的知识点。”黄鈺雯感慨道,“现在看到刷了这么多试卷,感觉一切都没白付出,最终物理考了110分,这便是最好的回报!”

B    3岁听力下降戴上助听器

在黄鈺雯3岁时,父母发现和女儿说话时,孩子总是反应慢,经过医院检查她被确诊为大前庭综合征。从那时起,双耳听力下降的她戴上了助听器。到了八九岁时,黄鈺雯的左耳彻底失聪,于是父母带她去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左耳重获“声音”。因为父母希望女儿可以在健听环境中成长,从小学起,黄鈺雯便和同学们一样上课、学习。

中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当同龄人还在享受假期时,黄鈺雯已经开始提前补习高中课程。“高中学习节奏快,老师讲得快,我怕跟不上。”这个念头成了她高中三年不变的行动纲领。

高三上学期的清晨,命运再次按下静音键。当黄鈺雯发现室友的呼唤变成模糊震动时,她焦急地换完整板助听器电池,却发现右耳彻底听不见了。去医院诊断为“突发性听力骤降”,黄金治疗期的一周里,她在输液管与单词本之间来回切换——护士换药时,总能看见她趴在窗台上,对着知识点、提纲无声默背。

返校后,从小依赖右耳的黄鈺雯一边开始尝试适应左耳的人工耳蜗,一边在青岛手语工作室负责人王建民老师和青岛市中心聋校杜明霞老师指导建议下,了解了聋人高考单招政策。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得知聋人高考需考理科,学文科的黄鈺雯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文转理,从零开始。数学大题没思路,她就把同类题型整理成专题,从最简单的例题开始“硬啃”;物理公式像“天书”,她就把每个定理抄在卡片上,贴在书桌前,每天清晨对着卡片默写推导过程。就这样,她把物理知识空缺部分一点点补充,最终将6本书全部学完。

C    期待在大学校园绽放青春

今年4月,黄鈺雯先是报了重庆师范大学听障单招考试,并以优异成绩通过。

紧接着,她报名参加五校联考的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滨州医学院、郑州师范学院也都向她发出了录取邀请。最终,她被天津理工大学全纳教育信息安全专业顺利录取。

“高中三年是苦涩的,是时而欢乐时而怅然的。这三年是被我的泪水淹没过的三年,初入高中时的棱角被泪水冲刷,被现实不断鞭打,好在我一直在前行,未有过停歇……如今拿到录取通知书,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恭喜你,小黄,这个结果很配得上你的努力,谢谢你,从未放弃过你自己……”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黄鈺雯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道。对于未来的大学生活,她说有许多想做的事,“首先要把专业课学好,然后多去图书馆看书,广泛涉猎不同学科。业余时间还想培养自己的舞蹈兴趣,想多去参加社团活动……”

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黄鈺雯,眼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勇气,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故事,未完待续……”

据《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