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甘肃省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定点医院的病房里,23岁的康复科医生何通和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细长的管子连接着他的手臂,血液在仪器中缓缓循环,分离出那份无比珍贵的“生命火种”——造血干细胞。
几个小时后,这份凝聚着希望的生命细胞,将启程点亮一个素未谋面的生命,何通和也将成为全国第20660例、甘肃第7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善意之种,始于一次普通的献血。
2023年初,还在上大学的何通和在一次献血时,听到工作人员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介绍。“那时候懂得不多,但心里就一个念头,既然有机会能帮到别人,那就留个样吧。”于是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25年6月底的一个午后,午睡的何通和被电话铃声惊醒。“当听到‘配型成功’四个字时,我‘唰’的一下就清醒了!”回忆那一刻,他的声音依然带着一丝激动。“同意!我同意捐献!”他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
为了这份承诺,他积极配合各项体检,向工作单位请好假。7月23日,他独自来到兰州做捐献前的最后准备。
作为一名康复科医生,何通和每天面对的是被病痛折磨的患者。
“选择穿上这身白大褂,‘救死扶伤’就刻在了心里。因为我明白,每一位躺在病床上的人,对健康、对活下去的渴望有多强烈。”他说,这次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挽救一条生命,这难道不是医者本分吗?
有同事担心地问“捐献会不会影响身体”时,他的回答很坚定:“我的一点付出,就能换来一个陌生人的重生,冒这点风险是值得的。”
同样,父母最初的担忧,也在他详细的解释后化为支持。临行前,母亲叮嘱道:“孩子,答应了的事,就好好去做。”他明白,对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而言,这是一场绝不能失约的生命接力。
何通和的善举并非心血来潮。自2022年第一次挽起袖子献血,七年来,他累计献血6次,总量超过1500毫升,还捐献过血小板。献血,对于他来说已是融入生命的习惯。
对于那位不知名的受捐者,他也写下了一份温暖的期许:愿你康复后,能好好生活,将来也成为一个有爱心、传递温暖的人。
文/图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实习生 朱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