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近日召开的版权保护会议上,相关负责人反复提及的互联网影视盗版问题。据中制协统计,全国剧集行业因盗版年损失超200亿元,这还不包括电影与微短剧的损失。
“上线三分钟,盗版全网飞。”一些新剧上线不久,网络平台就出现了“全集无水印”的盗版链接,并且收费很低,有些只要0.01元;不仅画质参差不齐,还常伴随恶意软件、钓鱼链接等安全隐患,严重侵害了版权方、制作方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盗版影视资源从何而来?如何有效治理以促进影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1 盗版资源随意获取
记者近日在多个社交平台输入热门影视剧名称加上“资源”“免费看”等作为关键词,搜出大量相关帖子。一些博主以“福利分享”为名,在帖子中留下网盘链接或引导用户私信获取资源。部分网盘链接在保存后,甚至还会实时更新最新集数。
二手交易平台同样是盗版影视资源的重灾区。记者搜索当下热播剧集或电影名称,跳出不少售卖盗版资源的链接,付费后对方很快发来网盘链接,并和正版资源同步更新。热门剧集全集打包也不过几元钱,有些价格甚至低至0.01元,还有卖家“贴心”提供影视资源库名额。
例如,一卖家挂价10元售卖名称为“4K高清万部资源”网站的会员账号。下单后,对方很快发来网址和会员账号密码信息。记者登录该网站看到,上面的海量影视资源不仅可以在线观看,而且还可以获取网盘链接,将资源下载以便日后观看。
不少社交账号也参与到盗版影视资源的传播中。一些名称中带有“影视”“资源大全”等字样的社交账号设置回复特定关键词即可获取盗版资源链接,它们的特点是注册时间短,仅有几条推文,内容却都是引导用户获取最新影视盗版资源。
此外,短视频切片解说也成为盗版影视资源传播的新途径。部分解说所用的视频内容几乎涵盖原片所有关键情节,仅仅加了一些旁白或过渡性话语,就成了“解说视频”,供网友随意观看。
据中制协统计,全国剧集行业因盗版年损失超200亿元,这还不包括电影与微短剧的损失。
2 打击治理存在难度
近年来,国家版权局、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多次联合部署开展针对院线电影、电视剧的版权保护专项工作。
网络上的盗版影视资源为何仍大量存在?
徐耀明认为,盗版影视资源之所以在网络上持续泛滥,根本原因在于其背后所依赖的低成本、高回报、技术隐蔽性强的非法传播机制,与当前的法律规制、技术手段和多方协作之间仍存在明显落差。尤其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网盘分享等去中心化传播方式日益普及的今天,盗版链条呈现出“高效化、组织化、匿名化”的新特征,使得打击治理面临更大挑战。具体而言:
——从监管角度来看,著作权执法在行政层面涉及多个部门,包括文化、网信、市场监管、公安等,职责交叉、信息割裂的问题使得日常执法效率不高,协同不畅,难以形成“合力打击”的态势。同时,一些地方在面对跨平台、跨地域、跨境的侵权行为时,存在执法权限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办案经验缺乏等现实困难。
——从法律适用层面而言,尽管我国民法典、著作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已初步构建起打击盗版的法律框架,但在法律责任认定标准、平台责任边界以及案件管辖等问题仍存在较大模糊空间。
——公众版权意识仍需加强。部分用户对盗版的危害认识不足,出于“方便”“免费”的心理主动寻找盗版资源,无意间成为盗版链条的一环,也进一步助长了市场对盗版资源的需求。
3 打通平台会员体系
对盗版影视资源该如何有效治理和打击,以维护正版影视作品各方权益?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北京市文娱法学会新闻传媒专委会副主任孙宏臣说,对于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涉嫌盗版作品的行为,相关App运营机构、社交平台软件或者网络群组运营监管者应建立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机制,追索盗版影视资源提供者的IP账号和网络地址,根据实名制备案信息,锁定侵权嫌疑人;如有必要,及时报案。监管部门对于平台侵权情况及时进行审查,建立举报查处监督机制。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不少观众选择观看盗版资源的原因在于,现在各大长视频平台间会员不相通、会员费高,且充了会员后,有时还会有各种SVIP、“超前点播”等额外消费项目,让人大感“看不起正版”。
对此,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正志建议,应当优化平台会员体系。
“可以考虑打通平台会员体系,建立多平台会员互通机制,或推出跨平台通用会员套餐,提高消费者会员费的性价比,减少因会员不通用带来的不满;综合考虑成本、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会员价格,增强正版平台的吸引力;规范会员权益,明确会员权益范围,避免出现买了会员仍有大量广告、部分内容需额外付费等情况,对于必要的额外付费项目,应提前告知消费者,并确保其价格合理、服务优质,让消费者消费得明明白白,物有所值。”王正志说。
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