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兰州晨报

读《桃花源记》有感

日期:07-10
字号:
版面:第A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桃花源,一个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名字。“五柳先生”笔下的这片净土,有着落英缤纷的桃林,怡然自乐的村民,还有那与世无争的宁静。千百年来,人们随着陶渊明笔下的足迹,追寻着同一个美丽的梦,却始终未能找到它的踪迹。有一天,我明白了:“桃花源不在远方,而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它是乱世里的一剂良药。东晋末年,战火四起,百姓无宁日。陶渊明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在劳作中寻找着心灵的那片净土。在他的笔下“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战乱纷争,只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画面,这不仅是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更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声抗议。正如他在《归去兮辞》中写道:“去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种纯朴归真的生活态度,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曾几何时,苏轼也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感悟,都是文人们对桃花源精神的延续。

桃花源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渔人“处处志之”,却再也找不到重返桃花源的路。从古到今,从陶渊明到苏轼,无数的人都在追寻着这个美丽的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追寻,是对理想的执着,是对美好的崇敬,是对净土的向往,是这些构成了中国人最朴素、最可贵的精神品格。

站在这里,我回望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苏轼描绘下的自然之美,它们依然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芒,它指引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它提醒着我们,在忙碌且杂乱的日常,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苦难的平和,心中的桃花源始终会绽放。

让我们守护好内心的这片净土,让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充满诗意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