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辞春至复逢夏至,时隔半年时间,记者再次来到了位于青岛市北区的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见到了这里的孩子们和他们最爱的“杨妈妈”。
命运在她6个月大时,给她按下了“暂停键”——小儿麻痹症让她的右腿处于无法站立的状态。但44年的时光里,她从未停下向前的脚步:从一个因残疾被大学拒之门外的少女,到成为青岛40多家外贸服装公司信赖的“幕后智囊”,再到54个特殊孩子口中的“杨妈妈”。有人说她是青岛“最牛”的国际服装制版师,可在她眼里,她只是在命运的风雨里,先为自己撑起了一把伞,后来发现,这把伞下还能容下更多人。
以下是杨萍的自述——
1 两次手术与大学梦
1962年,我出生在青岛。6个月大时,小儿麻痹症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冻结了我右腿的生长。父母带着我跑遍了大小医院,医生说“尽力了”,可他们从未放弃。
14岁那年,我做了个让全家揪心的决定:休学治腿。那时我心里只有一个执念——考上大学。第一次手术,医生在我右胯部缝了32针,从胸部以下打成一个石膏人,我在病床上整整平躺了两个月。为了能上学,两个月后,我又做了第二次手术,一下子又是9刀。一年里我瘦到只剩69斤,可只要想到“大学”两个字,就觉得浑身是劲。
1981年高考那年,我们那一届共考上了53个大学生,我是预选时的第3名。但因为腿的原因,考试前学校老师找到我父母说:“就算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收残疾人”。于是父母瞒着我,就将名额让给了别人。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有分量的打击,我整整哭了一周,我的父母也没有想到我的反应会这么强烈,就把我送到了北京的三姨家,我在北京整整待了3个月。然而,更重的打击还在后面。回青岛后,我报考了两家工厂,成绩一个第一、一个第二,可录取通知始终没等来。那天回家,我冲母亲喊出了这辈子最后悔的话:“当初为什么不把我掐死?让我在这世上受尽磨难。”
有一天,母亲回来说:“加工厂缺个临时工,你去试试?”没想到就是这无心插柳的机缘,成了我命运的转折点。进入工厂后,老师傅们精湛的服装技艺深深吸引了我,工作之余我就帮老师傅们打打下手。
1984年,青岛纺织系统举办第一届服装设计大赛,母亲的同事偷偷给我报了名,半开玩笑地说:“让这丫头见见世面,知道啥叫专业。”到了选面料的现场,我才发现自己像个异类——别人全都是科班出身,在那里讨论着专业术语,而我不仅不会画服装,也不会设计稿,甚至一天服装专业课也没上,嘴里全说着外行话。周围传来窃窃私语,嘲讽的眼光也随之而来。交作品那天,评委看着我,又看看那些衣服,眼神从怀疑变成惊讶。最后,3套衣服被推荐去全国巡展,我一下子拿了3个一等奖。可荣誉没带来期待中的转折。有人背后议论:“这么厉害,怎么还是个临时工?”自尊心强的我受不了这个,一气之下就辞了职。
2 一场车祸打破幸福生活
1986年,我结婚了,婚后生活平淡而幸福,我的丈夫踏实善良,给了我强大的依靠。后来,儿子出生后,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希望。
那些年,我一边带孩子,一边给朋友做衣服,这期间,我在夜校里读完服装设计课程,学习了人体美学,开始尝试给身边的朋友做衣服,渐渐地做出了名堂。1994年,一家外资企业邀请我出任服装打版师,年薪15万元,我心动了!并不是因为钱,而是终于有机会可以证明自己,但因家人对我身体的担忧而被迫放弃。
后来,在朋友的资助下,我租房开了自己的服装店——杨萍服装店。万事开头难,最初的时候,我尝尽了失败的滋味,没人相信我会做好,父母也觉得我这娇小姐有个事做着开心就行,但我自己心里憋了一股劲,不管多难我一定要做好,不管顾客提出多么苛刻的要求,我都不会说不字,都会笑脸相迎,就这样一个传十个,我的客户越来越多,从我到处找顾客免费做衣服试穿,到客户盈门,经过一年的打拼,小店生意红红火火。
2002年冬天,我正在给老顾客赶制过年的新衣,已经晚上8点半了,丈夫还没回来,以往这个时候他早就回来了。疑惑中电话突然响了,那头是他虚弱的声音:“我被车撞了……”
赶到医院时,他躺在手术台上,双腿粉碎性骨折。后来他在医院躺了3年,在养老院躺了8年。为了给他治疗,我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借遍了所有能借的钱,负债累累,我感觉自己要崩溃了。直到2008年前后,全部还清欠债后我才知道,除了姐姐和弟弟借我的10万元外,我整整借了朋友20多万元。
3 凭技术成圈内“杨一过”
为了赚钱还钱,我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以前都是别人求我做衣服,现在轮到我求别人了。我翻出电话簿,给所有外贸公司一个一个打电话:“我能做样品,给我个机会吧。”对方一听是女的,还是个残疾人,直接挂了。有次接了波兰客户的订单,对方说“不跟不懂英文的人合作”,但因为太需要钱来还债,我假装懂英文硬着头皮接了。直到回家后一看制单才傻了眼,厚厚的服装资料全是英文,根本看不懂。不得已之下,我买了一本英语词典对着资料,一个一个单词去学习,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后来我跟客户坦白“我其实不懂英文”,她愣住了,然后竖起大拇指:“中国版师,了不起!”从那以后,他们所有的中国订单都交给我。
当年青岛优秀的打版师很少,国外许多知名服装品牌一直不信任中国人。好多订单多次打版都无法让对方满意,后来就托人找到我。简单沟通后,我做出的版经常是一次性通过。
那些年,我先后将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品牌服装的设计图纸“变成”样衣,渐渐地,圈里人给我起了个外号“杨一过”——只要是我做的版,客户总能一次性通过。2003年,在青岛国际时装周“百姓秀”服装大赛上,我是参赛的146名选手中唯一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获奖选手,最终获得了“时尚奖”银奖。2006年,我参加了青岛市残疾人技能大赛获得裁剪第一名,并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省级比赛,获得优异成绩。
4 从“金剪刀”到“杨妈妈”
2006年,我成立了青岛雅时依工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厂房1000平方米。面对残酷的商业竞争,我对市场进行了仔细分析。青岛是外贸服装基地,我有制版和样衣制作的技术,快速制作样衣是我的看家本领。就这样,我用了半年时间就成了绮丽集团VIP抢单者。因为我的努力,现在我为40多家外贸公司做服装样品开发,以前是我求客户,现在是客户登门求我,用我的技术我们的速度赢得了客户,每年为青岛外贸服装抢单100多万件。
从2008年起,我就开始接纳许多听障残疾人实现就业。2011年,我整合服装公司的资源,成立了青岛市残疾人服装缝制基地。先后培养实训下岗失业人员160名,创业残疾人53名,大学生156名,培训人员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帮扶12名残疾人当上了“小老板”,辐射带动1000余名残疾人在这些企业中实现稳定就业。2014年,市残联找到我,问能不能想想办法,为心智障碍和孤独症青年做些事情。开始我有些犹豫,毕竟自己精力有限,另外我并不了解这个群体,坦诚地讲我怕做不好。可看到孩子们一脸天真的笑容以及父母期盼的眼神,我想起了当年为我治腿的母亲。我说:“来吧,我试试。”2014年,青岛市第一家以安置智力、精神残疾人为主,具有公益性、庇护性、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的社会服务机构——青岛市市北区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成立,主要为心智障碍青年群体提供康复+就业岗位。
我们中心有个女孩,在妈妈去世后跑到我跟前说:杨妈妈,我以后没有妈妈了,我可不可以叫你“妈妈”?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当时“唰”地一下就流下来了。你能感觉到,这群孩子真的是发自内心地依赖我、信任我。从那以后,我多了一个女儿,也慢慢成为54个孩子共同信任、惧怕和依赖的“杨妈妈”。曾经,有人说我“傻”,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非要管这些“累赘”。可他们不知道,那个曾经闭口不说话的孩子,现在会高兴地跑到你面前向你问好、和你聊天……他们教会我的,比我教他们的多得多。
现在的我,白天在就业中心当“杨妈妈”,晚上就坐到服装工作室里打版,常常忙到凌晨。64岁的我,依然每天在轮椅上转来转去,从服装车间到就业中心,从打版台到孩子们中间。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就像一把伞,遮不住所有风雨。可只要伞下的人能多一个,我这44年的路,就没白走。
据《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