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兰州晨报

AI是电影人的助手,还是挑战书?

日期:07-01
字号:
版面:第A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如今,快速发展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正不断拓展着电影及其产业应用的边界。当这些新技术以革命性姿态闯入电影业,未来的电影之路将如何走?

“AI到底是电影人的助手,还是电影人的挑战书?”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个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电影人的讨论。

1    电影,可能变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艺术作品

此次上影节期间,全球首部全流程AI动画长片《英雄本色之赛博边缘》首次公开片花,当经典功夫影片里的硬桥硬马以全新震撼的形象重现银幕,在场的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时刻。

影片以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为灵感源泉,应用AI生成角色建模、场景渲染及动作捕捉技术,耗时两年完成了从剧本到成片的全AI流程制作。该片制作方苏州奇谭动漫总制片人张青介绍:“一部传统的动画电影需要几千人花费五六年时间制作,而在《英雄本色之赛博边缘》项目里,30人的团队就可以制作一部完整的院线电影。”

而电影《酱园弄·悬案》中章子怡和野猪搏斗的场景,通过AI就能模拟出野猪毛发飘动的细节,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不仅如此,在影视制作应用中,人们可以直接将完整剧本输入AI系统,它能自动完成剧本拆分工作。借助另一种AI模型,还可以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分镜,甚至连动态分镜的生成也可以实现。同时,通过AI实时合成预览技术,导演和工作人员在片场能看到接近成片的镜头效果,包括虚拟环境、人物与动物在实拍画面中的协调性,以及演员表演和摄像机运动的互动追踪状态等。这种实时决策,让特效制作不再局限于大片。

在3D电影尚未普及的年代,詹姆斯·卡梅隆就在执导《阿凡达》时,大胆使用3D技术摄制影片,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片中那如梦似幻的潘多拉星球、栩栩如生的纳美人以及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

此后,动作捕捉/表演捕捉技术、LED虚拟摄制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电影摄制。到今天,在AI等辅助下,一个全新的影视创作时代正在开启。

2024年底,由快手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俞白眉、董润年等9位导演打造的9部AIGC电影短片亮相。制作完成后,贾樟柯直言AI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很大惊喜,也坦言,“现阶段AI技术仍面临挑战,需要创作者和科学家一起努力,触碰技术应用的边界。”

2    AI,如何打破创作与制作的瓶颈

虽然电影被称为长在技术上的艺术,但电影的精神内核依然需要通过人的创作来完成。

正如导演李少红所说,“现在有人讲AI会取代导演,以后电影不用拍了。但我始终认为,创作方式可能会改变,角色会改变,但创作本身不会改变。”

未来,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卷”的是想象力和情感叙事。当迅速发展的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甚至让“人人都能拍电影”成为可能,那么讲故事的能力、对美学的独特感知以及艺术表达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终极壁垒。

导演、编剧李霄峰对新技术一直持拥抱态度。他的新作《天马流星》里就有关于AI的思考,“我写了一个家庭,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顺利升学,用AI造假做了自己的升学材料。我总结下来,AI可以造梦,但是也可以造假。”

“我知道有些大平台已经在内测所谓AI编剧的工具,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人和机器的交互去形成新的产品,但最近我还是更喜欢人本身一点。”李霄峰说,AI刚出来时自己还是挺兴奋的,发现它的速度特别快,特别是总结出人们已有的东西,它会非常快给一个结果。但他随即提出疑问——当AI能快速总结现有知识时,创作者的营养是来自“自己的想象力”,还是AI提供的“基于统计学等所总结出来的数据”?而这决定了创作是否能保持独特性与生命力。

特别是当李霄峰进行科幻电影创作时,他认为真正的难点并非制作技术,而是如何“去理解未来几千年后要发生的事情”,并让当代的观众理解。

《狙击手》《拯救嫌疑人》等影片的导演张末也曾尝试用AI生成剧本大纲,结果发现内容很套路,缺乏创新。她认为,AI更适合作为辅助工具,如预演、初版剪辑等,创意核心仍然需人类把控。

在这个视听体验高度发达的时代,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已今非昔比,不再满足于单一维度的感官刺激,对剧情、表演、视觉效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严苛要求。张末很期待,AI能够打破创作与制作的瓶颈,让创作者能再突破一下。

据《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