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兰州晨报

警惕这些志愿填报骗局

日期:06-30
字号:
版面:第A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高考成绩放榜后,接下来就是志愿填报环节,一些不法分子伺机而动,利用“改分”“包录取”等噱头试图骗取钱财,小编整理了常见的骗局,高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

1    声称以内部大数据,“精准定位院校”报考

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费”等等。事实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提醒】短信中附带的链接可能暗藏木马病毒,输入个人信息或银行卡号将导致财产损失。官方查分系统无额外验证环节,遇链接需第一时间警惕。

2    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

某市家长花3980元请“专业规划师”帮忙填志愿,结果一番操作下来双方都觉得很委屈,家长收到规划师提供的志愿填报后发现其中的学校并不是理想中的学校,专业规划师认为具体志愿报名还需要家长与学生沟通,自己不能左右。

【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消费者遭遇欺诈可主张三倍赔偿。

【提醒】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并未包含“高考志愿规划师”。

3    声称“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费”

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且定价不透明,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某机构推出高达数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声称可以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但多名家长反映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些通用的填报建议,服务内容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且收费畸高。

【法规】《广告法》第二十四条明确禁止教育机构使用“保过”“必中”等保证性承诺。

【提醒】考生和家长要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冲动消费。

4    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

高考生小周在抖音刷到id名为“xxx一对一填报”的咨询老师,声称可以指导高考志愿填报,双方加上微信后小周转账2568元,对方称保上,但是由于填报的学校录取线十分高,小周最后未被录取,最终滑档,该机构拉黑小周不退款。

【法规】《广告法》第二十四条明确禁止教育机构使用“保过”“必中”等保证性承诺。经营者提供虚假服务承诺,构成欺诈的,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最低500元”的惩罚性赔偿。

【提醒】志愿填报别盲从,办学许可查清楚,营业执照看原件,临时“专家”快止步,无资质的全是坑。

据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