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生态城水岸社区,约44%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进城带娃的“老漂族”日益增多,他们背井离乡,面临社交断裂、社区融入难等困境。为此,水岸社区推出“五融五共”策略,从文化、环境、社交、心理、服务五个维度发力,为“老漂族”打造温暖的安居港湾。
文化与社交双融
打破孤独壁垒
6月26日,水岸社区举办“党群聚力‘面’新篇”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人们欢聚一堂,像家人一样坐在一起吃顺面,共叙邻里情。
水岸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丹表示,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老人们虽对小区硬件满意,但存在社交圈缩小、孤独感强烈、难以融入社区、缺乏归属感等问题。为此,社区实施了“五融五共”策略。
水岸社区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家乡文化展示日”,随迁老人纷纷拿出家乡特色物件,讲述家乡故事,展示家乡传统技艺,一时间,社区内仿佛汇聚了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不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同时,社区深挖“五老”特长,搭建“一老一小”互动平台,开展红色教育宣讲;成立“时光旅人”合唱团;联动年轻志愿者开设书法课堂;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成立工作室。“五老”志愿者张天玉阿姨发挥自身文艺特长,主动牵头组织舞蹈、葫芦丝培训班。在她的带动下,随迁老人积极参与,共同排练演出,扩大了社交圈,驱散了孤独感。
环境与心理共融
增强家的归属感
在水岸社区,“老漂族”不再是社区事务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社区建立民主协商机制,定期邀请随迁老人参与社区事务讨论决策,充分听取其意见和建议。根据老人们的提议,社区规划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
同时,社区组建了“银发映红”志愿服务队,15名固定成员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参与社区安全排查、文明劝导等活动,还主动担任矛盾调解员。65岁的王大爷加入志愿服务队后,每天都会和队友们在社区巡逻,他自豪地说:“能为社区出份儿力,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现在大家都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了。”
为缓解“老漂族”的心理压力,老党员顾红兰牵头成立“心灵驿站”,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讲座,定期组织“心灵茶话会”“故事分享会”。在这里,老人们倾诉异乡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互慰藉,在情感共鸣中找到归属感。
各项服务互融
护航幸福晚年
为让老人们生活无忧,水岸社区链接社区医院、司法所等共建单位,搭建起便民服务平台。社区医院开展30余次义诊,提供免费体检;司法所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法律援助。此外,社区携手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温暖相伴”“智慧助老”等活动,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给老人义务理发,陪伴他们过节。80岁的张奶奶过去总是靠刷手机打发时间,如今,她每天带着文房四宝积极参与社区书法课,生活有了质的转变。
“五融五共”策略的实施,让水岸社区的“老漂族”实现了从“异乡漂泊”到“此心安处”的跨越。王丹表示,社区将持续优化这一模式,关注“老漂族”新需求,力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社区找到归属感。 记者 刘长海
上图 社区活动中,老人们共聚一堂吃顺面。 刘长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