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场和吉利大厦是天津的商业地标,宝鸡东道花鸟鱼虫市场承载着几代天津人的温暖记忆……和平区南营门街道西宁道社区,就坐落于这繁华热闹的南京路商圈之中。这里,近500家零散商户星罗棋布,历史风貌建筑古韵悠悠,银行、学校等各类机构交织其中。然而,人流量大、商居混杂的现状,也使得诸多事务的协调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
如何在大城细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做好融入式服务,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便捷、舒心与美好?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和平区南营门街道西宁道社区党委书记刘帅。
记者:在创新工作思路、精细商圈治理方面,社区有哪些举措?
刘帅:我们社区身处南京路商圈这一商业核心地带,除了4个居民区外,还涵盖国际商场等4座大型商场、近500家零散商户,以及历史风貌建筑、银行、学校等各类场所。为了实现商圈治理的精细化,我们将辖区内的沿街商户以及散落在街巷中的店铺,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范畴,为他们提供精准且贴心的服务。
我们依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特性,将其划分为风貌、楼宇、企事业和商圈几大网格,其中商圈网格又划分为“繁星”与“点点”专属网格。比如,贵阳路两侧的商户被纳入“繁星专属网格”,南京路两侧的商户则组成“点点专属网格”。每个网格都由网格员、商铺党员和志愿者携手共同管理。通过细分网格化管理流程、收集网格成员反馈的问题,社区能够迅速且精准地开展服务。比如“繁星”“点点”网格里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小店,店主们普遍希望能有更多客源。网格员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对接探店主播,让主播们走街串巷为店铺进行宣传推广,为小店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西宁道社区位于繁华商圈,人员流动性大、群众诉求多样、管理难度高,社区是如何妥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
刘帅:近年来,针对部分老旧小区物业缺失、群众诉求繁多、管理难度大等突出问题,西宁道社区以“党员—在职党员—楼门长—网格员—网格长”为骨干力量,成立了14支“红管家”服务队。这些服务队组织社区党员“进小区、管家事”,犹如一条条温暖的纽带,有效激活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自2023年以来,“红管家”服务队为居民解决了身边诸多“关心事”,次数达几十次。例如,为继贤里老旧小区各楼层增设灭火器械设备,让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多了一份保障;对吉利花园1至4号楼高层楼破损的消防柜玻璃进行统一更换,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为了更好地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将社区协商议事工作从传统的办公桌前转移到了居民家门口。在轻松的唠家常氛围中,收集并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有效打破了在传统会议室开会时居民放不开、讲不清的僵局。在这一机制的有力推动下,我们先是完成了辖区内吉利花园1号楼更换电梯间防风安全门项目,然后针对吉利花园小区内经常出现的装修工程渣土等堆物问题,设立了定点投放垃圾桶,替代原先设置在社区甬道的垃圾车停放点,并张贴提示标识,有效解决了这一积累多年的难题。像类似的问题,社区已经累计解决了十余项。
记者:在“关爱一老一小”方面,社区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刘帅:“关爱一老一小”始终是西宁道社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我们积极打造社区“大邻里互助”理念,让老街坊们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以志愿者带动居民群众,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激发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形成持续向好的治理氛围。
针对社区内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我们开展了“幸福从头开始,温暖从心出发”的公益理发活动。志愿者们带着热情与爱心,免费为老年人理发,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温暖。在中国传统佳节及重要节点时,社区党委组织社区志愿者走进社区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送去慰问品与真挚的关爱,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深厚感情。
“常念社区百姓之需、常做社区利民之事”,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的居民群众积极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作为一名基层社区书记,看到居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受到社区的和谐与温暖,这就是我最幸福、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记者 姚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