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张伯礼科普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立暨天津中医药大学系列主题论坛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举行。
该工作室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人民卫生出版社、天津中医药大学共建。旨在发挥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教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依托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市级科普平台,统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中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以及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中医药资源,深化与各方合作,拓展科普形式和内容,助力科学普及与健康天津建设的同向同行。
工作室发布了2025—2026年度工作计划,包括举办高水平跨界学术活动,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举办多场讲座,提升市民健康科普素养;产出高质量健康科普案例和研究报告;启动原创科普图书编撰;开通“天中健康传播——视频号”;与主流媒体打造“名中医话健康”专栏;举办中医药科普巡回展,让健康文化走近市民和学生;深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做好文化传承与科普等八项内容。
下个月开始,本报将与张伯礼科普工作室合作,在颐寿专刊推出“名中医话健康”栏目,邀请全国名中医、天津名中医介绍日常疾病防治知识。
6位工程院院士、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国医大师被聘为工作室首批特聘科普大师,21位全国名中医、天津市名中医及各学科知名专家被聘为工作室首批特聘科普专家,包括本报总编辑赵兵在内的8位媒体人被聘为工作室特聘首批科普传播大使。
《名家论中西医结合》同步发布。该书汇聚了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众多顶尖专家、学者的深邃思考和实践真知。《名家论中西医结合》为中西医结合学院后续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提供了更多参考。
在“大师讲坛”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教授、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多学科交叉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若干进展和发展趋势》和《新时代“西学中”教育的思考》的主题报告。
当天下午,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临床医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会与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治论坛”,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文化传承与传播论坛”同步举行。 记者 李梅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