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当天,津城街巷间节庆氛围稀薄。各大商超中,母亲节时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与热烈气氛,如今似乎销声匿迹;餐馆预订远不及母亲节时座无虚席的火爆;花店里,象征父爱的向日葵、石斛兰被冷落在角落,店员闲坐聊天表示:“问的人多,买的人少,远不如母亲节康乃馨抢手。”
据某电商平台工作人员表示,每年父亲节主题礼物的整体销售额,较上月母亲节都呈现明显落差,部分主打男性礼品的商家也坦言今年销量“略显平淡”。社交媒体平台上,相关话题热度未能广泛传播,网友讨论声量远不及母亲节期间如潮水般的祝福与分享。
为何父亲节总难逃“遇冷”之叹?有专家指出,深层原因在于传统“严父”形象在文化观念中根深蒂固。父亲往往被赋予“如山”的沉默担当,情感表达方式更为内敛,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也缺乏对母亲那种细腻、直白的感恩期待。“总觉得给爸爸买束花怪别扭的,不如直接发个红包或者吃顿饭实在。”一位年轻上班族的说法,折射出许多子女面对父亲节时的普遍心态。
然而,这份“静默”并非全然代表爱的缺失。多位父亲在采访中表示,子女一句真诚的问候、一次短暂的陪伴或亲手做的一顿家常便饭,其意义远胜任何奢华礼物。“孩子工作忙,能抽空打个视频电话聊聊近况,就很知足了。”一位父亲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为父者心中最真实的情感需求。
专家强调,节日“冷热”表象之下,更需要当代年轻人思考感恩与表达的真义。父爱如大地般沉默,但不应因此被遗忘在表达的角落。无论是精心挑选一份契合心意的礼物,抑或仅仅是安静陪伴、真诚交流,只要心意真挚,皆是对父爱最珍贵的回馈。父亲节,或许无需喧嚣的热闹与铺张的消费。在“静悄悄”的节日里,一次用心的倾听、一句真诚的感谢,足以让那份如山的爱,在岁月无声处获得最温暖的共鸣与回应。
记者 侯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