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家庭伦理的基础,能孝则家庭和睦。近日,八旬读者李国安拨打时报热线提供线索称,自己的兄嫂已年近期颐之年,携手共度81载春秋,期间更是抚育了9名子女。如今,二老不仅身体康健、思维清晰,9名子女也承欢膝下,每日轮流到父母家中“打卡”陪伴,几代人亲密无间。近日,记者走进两位老人的家中,聆听他们的故事。
老一辈的爱情故事或许并不轰轰烈烈,却在平凡点滴中浇出幸福的花。98岁的李国梁和95岁的尹士琴于1944年喜结连理,一张八十多年前的订婚证书也成了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见证和开端。李国梁性格温和内敛,妻子尹士琴热情善良,婚后二人很少出现矛盾。“我老伴儿让着我。”李国梁老人笑着说,“有时我说话一着急,她就‘不理我’了。她知道我是什么脾气,有些事说完就过去了。”在李国梁眼中,尹士琴是自己的贤内助,为了照顾子女、赡养父母,妻子无法外出上班,无怨无悔地为这个家庭奉献了一生。在尹士琴眼中,李国梁是家里的“主心骨”。年轻时的李国梁就职于某国营早点铺,每天三四点钟就要起床去上班。为了照顾丈夫的身体,尹士琴在承担抚育子女的重担之余,还会单独为李国梁“开小灶”。81年里,二老虽未对彼此说过一句“我爱你”,却用相互陪伴的岁月书写了一首无声的情诗。
如今,二老最大的儿子已79岁,最小的儿子已63岁。在共同赡养父母期间,9个孩子之间从未有过矛盾。在他们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父亲的工资要“掰开揉碎”分配家用。每当开饭时,9个孩子便会一人端着一个碗,排队到厨房找母亲去打饭。家里有点细粮水果,父母都会留给孩子们,兄长们也会留给弟妹们。母亲不仅照顾全家人的吃喝,还把所有针线活儿包揽起來,给全家人缝制衣服和被褥,给每个人做鞋子。63岁的李长华是家里的“老疙瘩”,让他印象深刻的不仅有父母的疼爱,更有哥哥姐姐的宠爱。“小时候的我每天跟着哥哥们身后,姐姐拆了线手套给我做裤子……”为了补贴家用,大哥李印华、二哥李新华都早早地参加了工作,对于哥哥们的付出,兄妹们至今记在心上。“我们兄弟姐妹,都听我大哥的。头几年父亲住院,大哥第一时间就给大家排好‘班表’,既要有轮流到医院陪护父亲的,也要有在家照看母亲的。一段时间下来,不仅没人推辞请假,不轮班儿的人也会主动到医院去帮忙。”大姐李凤华说。
说起家庭和睦的“秘籍”,孩子们纷纷表示,是源自于二老的言传身教。二哥李新华表示,在自己的印象里,母亲从未动手打过任何一个孩子,一直是温柔、耐心地劝慰。“我就被我爸打过一次,是因为我偷偷跑到河里游野泳,父亲担心我的安全打了我一下。”尹士琴和李国梁两位老人也表示,孩子们各个性格温和,不爱与人计较,也从不顶撞父母。
在老人的家中,悬挂着一幅由李国梁老人亲手书写的“家和万事兴”书法作品。“父亲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写了一幅,让我们挂在家里,时时刻刻谨记。父亲说,一捆筷子比一双筷子更不容易折断,兄妹团结就是力量。妈妈也说冲动是魔鬼,会令人失去理智,如果亲友之间斤斤计较甚至剑拔弩张势必两败俱伤,其造成的裂痕如梗刺在心,即便痊愈了,日后想起还会隐隐作痛。”大家纷纷表示,父母将他们那无私的爱浇灌在自己身上,如今子女也要用这份爱来滋养二老的幸福晚年。 记者 侯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