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中老年时报

打造服务基层的“七色队伍”

日期:05-18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基层社区治理的大舞台上,红桥区咸阳北路街道绥中社区凭借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矩阵脱颖而出。在这里,由千余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网络,每年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5000余次。在“新志愿 共治理”的主线下,7支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在专业社工的引领下,将服务精准送到居民身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创新秘籍?记者就此采访了红桥区咸阳北路街道绥中社区党委书记刘双。

  记者:绥中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里?

  刘双:我们打造的是一套专业引领、多元协同、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生态系统。社区党委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理念深度融入社区治理之中,依托“绥中志愿者之家”,组建了7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并由专业社工各带一队,形成“一人带一队、一队一专长”的精准服务格局。专业社工凭借其专业知识,为志愿服务提供方向指引和技术支持,而志愿者则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将服务落到实处。

  为了保障志愿服务长效化,我们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积分制度。从服务事项、服务对象、服务时长、服务反响多维度进行量化赋分,志愿者可以用积累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公共服务。这种机制让志愿服务变得“可感可触”,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善意得到实实在在的回馈,推动志愿服务从一时热心转变为长期坚守。

  记者:7支志愿服务队是如何实现精准服务的?

  刘双:每支队伍都聚焦特定领域,发挥独特作用。“春风化暖”志愿服务队专注矛盾纠纷化解,他们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和沟通技巧,成为社区和谐的“润滑剂”,将邻里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枫叶正红”志愿服务队开展“以老助老”行动,组织60多岁的老人为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让“夕阳红”绽放温暖光芒;新成立的“蓝焰”志愿服务队由新就业群体组成,他们依托24小时工会驿站,在休息间隙化身社区安全卫士,为居民提供燃气安全检测服务,工作之余在小区休息的同时,也为社区安全贡献了力量;“娘家人”志愿服务队依托妇联,为辖区妇女量身定制就业服务,开展月嫂、家政等技能培训,并对接就业岗位,帮助宝妈们实现就业梦想;“大姨捞面”爱心团队依托网络红人“爱吃爱玩的大姨”,借助新媒体的影响,让爱心人士的公益事业更顺畅;“我有我young”志愿服务队发挥老有所为、银龄守望功能;“向日葵”志愿服务队作为社区心灵驿站,帮助社区居民构筑暖心港湾。

  大家因为共同居住于社区,从爱护自己的家园为出发点,各展所长,又相互配合,共同织就一张覆盖社区各类需求的服务网络。

  记者:网红“爱吃爱玩的大姨”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了怎样的独特作用?

  刘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创新挖掘社区网红资源,将“爱吃爱玩的大姨”打造成志愿服务的特色名片。这位大姨就居住在我们社区,她自身在网络平台上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带动大量“粉丝”成为志愿者,形成“网红+粉丝+社区”的公益链条。

  比如,在帮扶困难儿童时,大姨通过网络发起号召,短短几天就募集到所需物资,还和天津广播电视台合作,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助力天津文旅特产出圈。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为大姨搭建公益合作平台,将她的个人影响力转化为社区公益动能。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更让社区志愿服务从小众参与走向全民热潮,吸引了更多居民关注,并参与到社区公益事业中来。

  记者:在推动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融合的过程中,有哪些宝贵经验?

  刘双:我做了9年的社区工作,总结出三点:首先是精准定位,要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特点,组建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队伍,确保服务有的放矢。其次是创新驱动,我们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拥抱新鲜事物,再带动居民一起与时俱进。无论是积分制度的设计,还是网红资源的挖掘利用,都体现了创新思维,让志愿服务紧跟时代步伐。最后是协同共治,专业社工、志愿者、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把每一件小事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我们做到位了,居民信服,也能更好地推动社区工作的共建共治共享。

  志愿服务不仅是帮助他人,更是凝聚社区人心、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志愿服务领域,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让这张暖心的志愿服务网络更加细密,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记者 赵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