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事金属热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从北京市机械制造学校的热处理专业毕业到天津第一机床厂工作,直到退休后反聘,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这个专业。”5月11日,时报91岁的老读者李文台拨打《中老年时报》热线电话,咨询本报读者文库《流金岁月·我这一辈子》为读者出书活动,并与记者聊起了往事。“我保存了一张与周恩来、陈毅、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我想捐赠给《中老年时报》,希望为这张老照片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
第二天,记者来到南开区迎水道李文台家中,见到了这位一辈子也没有离开本专业的老人。一见面,他就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履历,说着说着,兴奋地在泛黄的故纸堆里拿出一张用塑料纸做背衬的合影。老照片里藏着一段青春的誓言与梦想的火花,记录着其成长与蜕变。
“我是北京人,1953年考入北京市机械制造学校学习热处理专业,担任学生会副主席,1955年8月代表北京市中等专业学校参加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李文台介绍说,这次会议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党的教育方针,讨论和确定全国学生当前的努力方向;修改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田德民代表全国学联第十五届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的工作报告。
8月7日下午,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会见了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大家抢着和周恩来总理握手,情不自禁。周总理向大家提出做‘三好学生’的期望: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李文台牢记总理的这句话,刻苦学习,争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57年,李文台毕业带着周总理的殷殷嘱托,被分配到天津第一机床厂工作。他从技术员、工艺员、车间主任做起,后升迁副总工程师,直到退休,在机床厂干了一辈子。
1962年,李文台报名天津大学夜大,机械制造专业,参加在职学习,获得本科文凭。“毕业后我的专业技术更全面,调到总工办公室工作,如鱼得水,专业技术得到了发挥。” 李文台还结合车间实际,分别按工艺种类给全体职工“充电”,讲解金属学和热处理工艺学。他自编讲义,由浅入深,对热处理工艺设备、金属学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并在每年年终进行应知应会考核。他推动车间各岗位定期轮换,让职工都熟悉热处理各工序的基本知识,电工、钳工、电气焊工等特殊工种的考核则请外车间技术人员或老师傅协助。考核结果与奖金和晋级挂钩,这一做法坚持很长时间,对职工的技术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
步入晚年的李文台,萌生了撰写回忆录的想法。“我希望把自己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算是为人生做个总结。”他告诉记者,目前《追忆天津第一机床厂热处理分厂的往事》已经完成初稿,希望在时报的协助下,他的“出书”梦也能尽早实现。
您有困难,我们来帮;您的故事,我们来讲。本着最大程度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本报《流金岁月·我这一辈子》为读者出书活动正在进行,如果您有出书计划,欢迎拨打23603111、58982570(工作日9:30—11:30,14:30—16:30),其他时间13820865837,与本报联系。
记者 付殿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