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读者文库<流金岁月·我这一辈子>面向社会征集线索 说出您的故事 我们帮您整理》的消息在时报刊出后,引发读者咨询和报名热潮。众多热心读者积极参与,以至于报名电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打得发烫,许多读者一聊就是半个小时,热情超乎想象。
“我报名参加!消息是秋姐转发到知青群里的。”昨日早晨6:43,天津大学经管学部退休教师、卢岚教授第一个给记者发来信息,“我发表的文章超过200篇,朋友们都劝我结集出版。”卢岚是一位老三届知青,1977年从插队的集体户考入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考入天津大学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留校,教学科研并举,曾多次出国访问交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学术著作等身。退休后,卢岚尝试写作,2018年加入了天津市作家协会,笔耕不辍,在一级报刊、文学刊物和文学平台发表文章近200篇,她还是《今日作家》的签约作者。
张韵秋也是一名老知青,当日是她先睹为快看到了《中老年时报》电子版,并第一时间分享到了知青群。“太好了!我也报名。”张韵秋说,她从小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长大了要上大学,当作家、当教师、当记者,或著书立说、或教书育人、或针砭时弊, 一定要做个文化人。1975年,她通过招工进入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工作,随后又成家、生子,大学梦一直藏在她的心里。1984年秋天,33岁的张韵秋接到电大的录取通知书,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虽然数理化基础薄弱,理解力、记忆力下降,但她咬牙坚持拼搏三年,终于拿下电大文凭,圆了大学梦。
退休后,张韵秋每天读书看报,上老年大学,参加朗诵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勤奋写作,经常在报纸、网络发表原创文学、诗歌楹联。“凭着这些大大小小的‘豆腐块’,我加入了天津市作协,实现了当作家的美好理想。”张韵秋说。
刘新华是一名退休教师,“我也有一个出书的愿望。”据介绍,她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喜欢写作。前不久,她无意间和弟妹说起了关于出书的想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弟妹便把这事记在了心里,出钱支持她出书。电话中,她详细咨询了关于出书的程序、收费等问题。“看到咱们报纸上刊登的可以将作品编辑印刷成精美的书籍,我动了心,家人也支持。优良的家风家教以及人生的经验总结,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值得我们用心记录、代代传承。” 记者 付殿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