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底,“‘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诗词讲解短视频征集活动在全国进入评审阶段,最终遴选出未成年组和成年组推荐作品近60件。此活动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谈到中华诗教大会,人们不禁想起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
2024年11月24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国际著名诗人叶嘉莹先生走完了她的百岁人生。叶先生生前被天津中医药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叶先生辞世后,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亲赴灵堂吊唁,并撰文追念。学校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的教师代表也参加了叶先生的祭奠活动、追悼会、追思会,寄托哀思,缅怀逝者。大家每每忆及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对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都感动不已,铭记在心。
两位大师的结缘
叶嘉莹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古典诗词大家,张伯礼院士是世人敬仰、妙手仁心的国医大师、工程院院士。两位大师的结缘,可谓文坛杏林遇合的一段佳话。
叶先生早年在诗词道路上所受到的影响和培养主要来自她的伯父和老师顾随先生。而她的伯父不仅在家中和她谈论诗歌,而且本人还是一位中医。据叶先生记述,她的伯父一般上午在家门诊,下午出诊行医,医德与医术都很好,甚至还想要教叶先生医术。叶先生回忆说:“伯父认为学医并非易事,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因为许多的医书都是古典的,并且学习中医还要有许多智慧的体悟。伯父以为,假如你没有那种智慧,学了以后只是死板地掌握教条,生硬用药,对于病人来说,那是非常不好的”。可见中医药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文化,好的中医需要善感的心灵与智慧的体悟,这与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相通的。
叶先生从小耳濡目染,在亲近诗词的同时也了解中医、信服中医。她晚年在南开大学讲学、定居后,与张伯礼院士的相识相交更是成为古诗词与中医,两种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之间的美妙相遇。张院士曾在文章中说,“我与先生的相识缘起给她看病。叶先生特别信服中医,十多年来我担任她的保健医生。另一方面,我与叶先生的交往还有牵系于诗词的一份因缘。叶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古典诗词大家,著作等身,世人共知。我很喜欢读古诗词,平日里也喜欢阅读先生的诗词作品,也非常愿意听她吟诵和讲解古诗词。我自己工作之余也练习写一些诗作,也曾呈请先生教正。中国的古典诗词和古老的中医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都蕴含着美好的情怀与美妙的智慧。我与叶先生都非常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友谊已经超出医生与患者的一般交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9月19日,张院士与学校教师代表一同来到叶先生位于南开大学的住所拜访。在叶先生的家中,张伯礼校长郑重宣布了学校的聘任决定,并向叶先生颁发聘书,叶先生欣然接受,并与来宾合影。当年12月12日叶先生亲临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学校师生作了题为“说唐人七绝的几种不同风格及我与唐人合作的三首七言绝句”的讲座。叶先生来到报告厅时,在场师生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那天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就连讲台周围都坐满了人。主办单位在台上安排了座椅,但93岁高龄的叶先生坚持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年近七旬的张伯礼校长也在现场侧幕处一直陪站了两个多小时。对在场的听众来说,这场讲座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学识内容,还有两位大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重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与风采。
后来张院士多次看望叶先生,或给她提供医疗保健,或与她学习探讨诗词。2018年5月2日,张院士再次带领学校师生代表到南开大学迦陵学舍拜访叶先生。学舍的建筑风格古朴清雅,有关荷花主题的陈设随处可见,与初夏时节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风雅的气息与主人襟怀之洒落。叶先生和她的学术助手张静教授热情接待了我们。那天,叶先生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带领大家参观了学舍,一一介绍。叶先生对张院士说:“现在我是学校荣誉教授了,学校和学生有什么需要随时召唤。”两位大师一个多小时的会面,学舍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妙思雅谈,令人至今难忘。
传承古诗词矢志不渝
叶嘉莹先生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研究、教育和传播。她在海内外大力弘扬中华诗教,矢志不渝,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果你听过叶先生讲解诗词,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诗词不再只是古老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出现在你的眼前,一份份真诚美好的情感走进了你的内心。
张伯礼院士曾这样评价叶先生的诗词讲解:她善于发掘诗词中兴发感动的美好生命,她认为今人和古人的理想、感情、心性可以有一种接触和共鸣,她娓娓道来、细致入微的讲解可以涵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境界。她的吟诵和讲解,让我觉得她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融入那个时代去体会古人的写作背景,这一点是其他人很难做到的。别人往往是就诗论诗,而她是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时代里。比如,她讲杜甫,一定讲杜甫那个社会、那个时代,讲诗人的所乐所苦、所想所思,诗人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修辞。听叶先生讲述会感到特别的亲切,融入她与诗人共鸣后的描述,有如身临其境,让人心有所感。我们听者时而融入其中,时而又跳脱出来。这种往复沉浸的美妙感觉,除了缘于诗人描写的意境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叶先生深邃妙悟而又饱含感情的阐释。
叶先生热爱古典诗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份热爱是将整个生命投入进去,融入进去。叶先生曾回忆自己小时候读《论语》,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时深受触动。叶先生找到了这个“道”,践行了这个“道”,为文化传承几乎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她将个人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自1979年回国教书后,不辞辛苦到全国各地讲学授课。晚年定居南开园后,仍然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希望将诗词之美、品格之善告诉国人,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她在退休之后仍多次表示自己要努力工作。对她而言,这个“工作”早已不是一般人为了养家糊口所要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份事业,是她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叶先生论词时曾提出“弱德之美”的概念,这里的“弱”绝非身体的瘦弱或是性格的软弱,而是一种在强大外力的压迫下,在艰难困苦环境下的一种自我持守和自我完成。她的一生,正是“弱德之美”的一生,仁者的情怀、担荷的信念、利人的博爱,在她的诗词人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些也正是中医的品格,甚至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写照。
对中医药文化的钟爱与支持
受聘为天津中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后,叶先生对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科研非常关心和支持。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是2014年在时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倡导下组建的,前身是语言文化学院,为适应和满足国家中医药和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需要,2018年更名为现名。叶嘉莹先生的传道授业,主要面向这个学院师生开展。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毛国强教授也因此与叶先生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络和交往。学院副教授张海涛是叶先生的再传弟子,硕士求学期间经常旁听叶先生授课。他在学校开设了“古典诗词鉴赏”选修课,在叶先生“兴发感动”诗教思想的指引下,为学生讲解古典诗词的音声、意境、品格之美。叶先生一生所致力的古典诗词传播,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也撒下了种子。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开设了许多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培养全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从2017年开始,依托学院设立的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团队编纂了多部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其中《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由张伯礼院士作序。当团队负责人毛国强教授提出想请叶先生作推介序时,她欣然应允。她为《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所写的推介序为《我与中医之缘》,序中提到出版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件惠及民众的好事”,并说:“我以为,古典诗词和中医同属旧学,都需要古典的修养与智慧的体悟,中医文化与古诗词一样,都是中国文化中美好的遗产,应该把它们一代一代传下去”,深切期望美好的中医药文化能够代代相传。2021年,《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出版。叶先生又为该书推介,写下了《向张伯礼院士致敬——兼谈我与张院士之结识及蒙其救治我的一次恶疾的一段因缘》。序中回顾了张院士多次为叶先生解除病痛的经历,并提到张院士赴武汉抗疫,切除胆囊,坚持工作的感人事迹。叶先生说:“在我病愈之后,我曾经写了一首诗向张院士表示感谢之意。诗如下:妙手岐黄世共知,杏林偏爱古诗词。仁心才思双无价,唯有精诚乃大师”。
张院士在天性禀赋方面,最为难得的一点就是他的仁厚与真诚。而当他在武汉因劳累过度而引发胆囊炎时,更为难得的是他立即决断,要把胆囊切除并留下来继续工作。这种勇者的精神,更为他仁厚的本质增加了一种亮丽的光彩。
后来,叶先生又写了一首长诗《赠张伯礼院士》:
大疫朅来是战场,仁心仁术爱无疆。
昨夜京城飞羽檄,今晨插翅到武昌。
疫情肆虐人传染,医护高危多风险。
壮士阵前轻死生,要教病毒气焰敛。
为保隔离建方舱,漫灌汤剂试岐黄。
五百病人经匝月,竟无一例转危亡。
古言大疫出良药,电脑精筛屡斟酌。
三药三方细考量,中西互补为方略。
积劳转作胆囊炎,手术割除犹笑谈。
戏说胆囊留武汉,翻身上马战犹酣。
爱子带团亦来援,心忧父疾屡求见。
回曰疫急各自忙,何必耗时为一面。
看好方舱尔病人,乃公不用儿牵恋。
奋战疫区六十天,夙兴夜寐不弛弦。
枕戈直到清零日,未敢安眠少息肩。
尝闻良相比良医,为有精诚救病危。
自愧无能为助手,聊表钦诚赋此诗。
《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套书收录了叶先生写的春、夏、秋、冬四首诗词,同时收录了张院士所作节气诗词,以应和节气文化内容。这些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既见证了叶先生与张院士的深厚情谊,又承载着叶先生对于中医药的厚爱,对于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期待。
2021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九,受张伯礼院士委托,毛国强教授和张海涛副教授来到叶先生家中拜访,向她致以新春佳节的问候,祝贺她刚刚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并赠送张伯礼院士总主编、毛国强主编的《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防病》精装套书,还向她介绍了学院组织的学生古诗词吟诵活动,她听后十分高兴。叶先生对学院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十分关心,倾力支持。2021年学院举办传统文化与美育学术论坛时因不能到场,她贡献了她的精彩讲座视频,当天论坛现场和在线收听收看的师生超过1600多人。
叶嘉莹先生给予南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师生很多具体的支持与帮助,令师生们甚为感动。在她的诗教思想的影响下,许多青年学者也致力于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研究与实践。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的张海涛、汪泽两位副教授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语委举办的“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大学教师组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很多大学生受到叶先生诗教思想和精神的感染而爱上了古诗词,喜欢吟诵古诗词,让诗词中的美好情感丰富和滋养自己的心灵世界。
叶嘉莹先生辞世后,张伯礼院士作诗哀悼:
诗词宗师百岁人,历尽坎坷铸诗魂。
畅论唐宋诸家诗,吟唱千年汉赋音。
唯叹弱躯多羸疾,撑起诗坛传承新。
胡杨不朽三千年,迦陵学派有后人。
叶先生虽已仙逝,但她与中医的故事会传之久远,她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将会被人们永远铭记。如今,天津中医药大学多个古诗词社团、古诗词课程活跃在学生间,师生们把对叶嘉莹先生的怀念,化成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对古诗词的认真研读和传承。